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记者常钦)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重点工作有序推进。2023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实施,明确了各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任务。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首批国家公园探索了保护优先、合理转型的机制模式,近5万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科学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涵盖陆域分布高等植物2.9万种,脊椎动物5000多种,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通了13个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超过7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8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700只左右,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一体推进“监测、科研、宣教”三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监测体系建设。经过两年自主研发,国家林草局初步建成包含了自然资源资产、天空地一体化、规划方案和项目等8个板块的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初步实现了重点区域实时监测;组建世界级科学研究平台,国家林草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高水平科普宣教体系,构建国家公园解说体系,建设国家公园数字平台,塑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拓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渠道,举办国家公园论坛和国家公园展览,发布中国国家公园标志,开展国家公园知识科普和宣传教育活动。5个国家公园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据介绍,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国家公园设立指南,印发了国家公园监测、宣传教育等配套办法文件,发布实施《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等5个国家标准,制修订《国家公园创建设立材料审查办法》《〈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等近10项制度文件。国家林草局与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所在省份建立了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人民日报)
中新网8月5日电 据文旅部网站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九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其中提出,利用3到5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完备、标准健全、运行顺畅、优质高效,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明显扩大,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对薄弱领域、高峰时段和特殊人群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意见》明确,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优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1.优化线下旅游服务中心布局。推动实施旅游咨询服务拓展工程。制定旅游服务中心相关标准,进一步明确旅游服务中心定位,完善信息咨询、宣传展示、投诉、便民等服务功能。以提升和改造既有设施为主,打造一批互动性强、体验感好、主客共享的新型旅游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一体化建设,重点推动旅游信息服务进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酒店大堂、便利店、租车点等设置旅游信息咨询点。
2.加强线上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实施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支持旅游目的地政府建设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更新及时、便于查询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公众号、小程序中设置旅游信息咨询专栏。推动各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探索旅游公共信息智能问答服务。
3.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加强省市县之间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纵向联动,健全信息采集、上传、发布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与交通运输、气象、体育、水利、能源、应急管理、消防、市场监管等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信息数据共享,强化旅游交通路况、景区客流预警、气象预报预警、灾害预警、重要节庆赛事、旅游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状况和服务质量等重要旅游公共信息的发布,提前预报,及时预警,科学引导群众错峰出游。
(二)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
4.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地将干线公路与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红色旅游景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美丽休闲乡村、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丙级以上旅游民宿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纳入交通建设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交通环线。推动各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自行车道、步道等旅游绿道。支持旅游航道建设。推动打造一批旅游公路。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工程,制定国家旅游风景道标准,在保障安全通行的前提下推出一批配套服务好、道路风景美、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旅游风景道。实施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工程。结合周边旅游资源,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在交通基础设施中设置相应旅游引导标识标牌,切实提升标识标牌的规范性、辨识度和文化内涵,支持各地探索智能化旅游标识建设。鼓励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设置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指引标志,在普通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城市道路设置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指引标志。
5.提升旅游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实施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依托机场、高铁站、大型客运码头、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新建、改造一批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换乘、旅游客运专线、接驳接送、联程联运、客运专班、汽车租赁、票务代理、信息咨询、文化展示等功能。拓展跨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促进旅游集散中心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建设一批服务于旅游区(点)的旅游停车场,加大生态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新能源服务设施,探索推广智能化停车服务。推动各地在旅游高峰期,面向游客自驾车和旅游大巴增设更多临时停靠点。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形成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推动有条件的国省干线公路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通畅的前提下,增设旅游驿站、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厕所等服务设施。
6.优化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优化配置重点旅游城市列车班次,增开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专列,增加旅游城市与主要客源地之间航线航班,增加旅游旺季航班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增开重要旅游区(点)直通车和旅游公交专线,在旅游景点增设公交站点。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旅游交通联程联运。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体验感强的旅游观光巴士线路。支持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交通管理和智慧交通技术运用,缓解旅游高峰期拥堵问题。
(三)强化旅游应急救援服务
7.加强旅游应急救援机制建设。推动各地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部门联动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机制,落实旅游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制定旅游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强化旅游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
8.优化旅游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布局。推动旅游区(点)配置应急救援报警装置,完善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消防车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消防水源等消防设施建设改造。推动在游客集中的旅游区(点)设置医疗救助站、急救点,有条件的地方配备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设施。推动高原缺氧地区旅游区(点)、宾馆酒店配备供氧设施设备。指导A级旅游景区就近与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定向协作救援机制,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
9.增强旅游应急救援的社会参与。引导各地用好旅行社责任保险的应急救援服务功能,鼓励游客购买附加救援服务的旅游意外险。支持各地广泛开展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将旅游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旅游职业教育和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内容,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救助技能。
(四)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10.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惠民便民活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施旅游消费惠民举措,有效释放旅游消费潜力。鼓励各地联合举办旅游消费促进活动,通过联合发行旅游消费一卡通等方式,促进游客跨区域流动。广泛开展旅游知识公益教育,推动旅游知识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提高游客投诉处理效率。优化旅游纠纷调解机制,保护游客切身利益。制定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加快建立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和激励机制,引导各地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服务。
11.推动旅游惠民便民设施建设改造。加强适应老年人、未成年人、孕婴、残疾人等群体需求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智慧旅游适老化服务。推动旅游区(点)配备无障碍旅游设施。引导相关城市及旅游目的地发展儿童友好旅游公共服务。推动实施旅游厕所质量提升工程。全面贯彻落实旅游厕所国家标准。重点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高寒、高海拔、缺水、缺电地区旅游厕所建设。加强移动厕所配备,有效缓解旅游高峰期“如厕难”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活动场所开展智慧旅游厕所建设,持续推动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工作。推动实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对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
12.提升入境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入境游客较为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外语咨询服务,提供必要的中外文旅游地图、旅游指南等免费旅游宣传材料,完善旅游服务中心“i”标识设置。鼓励重点旅游城市面向入境游客提供外文版线上信息咨询服务。在重点旅游城市公共场所以及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开展外语标识牌规范化建设行动。推动入境游客较多的景区开发多语种预约界面,将护照等纳入有效预约证件,并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务窗口。优化入境旅游支付环境,加强相关软硬件设施配备,畅通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渠道,提升入境游客线上线下购买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推动入境游客快速通关、住宿登记、交通出行、电信业务、生活消费、景点预约等事务办理便利化。
(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13.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推动将阅读、非遗展示、艺术表演等文化服务融入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场所。推动在游客比例较高的文化设施中,增加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地图、旅游指南等旅游公共服务内容。鼓励地方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文物建筑,丰富其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应符合相关保护要求。
14.丰富旅游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进旅游场所工程。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广场舞、村晚、村超、“村BA”、艺术节庆、群众歌咏等文化体育活动,民间文化艺术、群星奖作品、文化讲座、美术展览、优秀剧目等优质文化资源进景区等旅游场所。在游客较为集中的旅游街区设置表演点位,积极开展街头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搭建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与旅游经营场所的沟通桥梁,进一步丰富旅游场所的文化内涵。
15.增强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吸引力。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考古遗址公园等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公共文化场所创建A级旅游景区,鼓励文博单位在旅游旺季科学调整开放时段。
4.21克机器人是怎样飞起来的
从几百吨的飞机到几千克的无人机,许多人或许会认为,越轻的东西越容易飞起来。事实上,当飞行器重量小于10克时,其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型机器人的飞行时长及其动力问题,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5月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晓军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该团队发明了一种用于昆虫机器人的微型动力系统,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了一种快速机动、高载重、无线可控的微型机器昆虫。
两个月后,团队的另一项关于微型飞行器的研究成果,于7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主刊,并同时获得《自然》和《科学》双顶刊官网的首页推荐。
这个只有4.21克的小家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轻、最小的纯自然光供能微型飞行器,名为静电飞行器“CoulombFly”。
比一张A4纸还要轻的飞行器
即使是再小的飞行器,想要飞起来,也必须有发动机提供足够的动力。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矛盾之处就在于,目前微型飞行器的发动机驱动部件,一般采用传统的电磁电机。但是,电磁电机在微型化后转速高、发热大,能量转化效率会急剧下降,甚至降到10%以下。
微型电磁电机效率下降后,如果采用供电方便的自然光作为能量来源,受限于太阳能电池的面积,很难满足飞行需求,“飞行器就无法飞起来”。
如今,北航团队自主研制的静电飞行器,翼展20厘米,重4.21克,整机仅有巴掌大小,比一张A4纸还要轻。该项研究成果由北航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将大幅增加微型飞行器的飞行时长,拓展其应用范围。
与此同时,闫晓军团队研发的另一种用于昆虫机器人的微型动力系统,可以用于仿生机器“昆虫”。这种昆虫机器人实现了快速机动、高载重、无线可控,能应用于灾后救援、大型机械装备检修等场景。
无论是昆虫机器人还是微型飞行器,最初的概念,都源于一根微微颤振的细梁。
“在静电场环境中放置一根梁,该梁极其细微,其直径仅为二十几微米,这根梁会像头发丝一样,在静电场中颤振,这就是 微梁静电颤振现象。我是研究动力的,2009年,我在实验室中发现这一现象后,想利用这个现象做点儿什么。”闫晓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
从这根颤振的微梁开始发散思维,闫晓军迅速联想到,“昆虫飞的原理也是一种振动”。 微梁静电颤振现象,或许能够成为微型飞行器的动力与推进的解题思路,从一根微梁,成为一个最终能够飞起来的机器人。
闫晓军开始探索将微梁颤振机制应用于微型飞行器或微小型昆虫机器人等领域的可能性,他当时的博士生漆明净、刘志伟先后转到此方向,围绕这一现象开展了研究。漆明净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在闫晓军团队中进行相关研究。此后,在研发静电电机的申威和研发升压系统的彭谨哲两位博士生共同努力下,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申威是漆明净的博士研究生,在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能够起飞的静电电机。在细小的嗡鸣声中,巴掌大小的微型飞行器轻轻向上飞起。
就是这种基于静电电机原理的微型飞行器,登上了《自然》和《科学》双顶刊官网的首页。
从爬行到起飞
北航博士生、团队成员詹文成也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团队最新的成果。拥有黑色外壳的“甲虫”,看上去还没有一个矿泉水瓶盖大,在复杂的微缩地形测试中,小巧的昆虫机器人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四条细长的腿灵活摆动,在障碍物中间来回穿梭,宛如真正的甲虫。
据詹文成介绍,昆虫机器人体内植入了能源、控制、通信和传感系统,能够通过精密的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并避开障碍,执行探测任务。团队还设计了仿生奔跑步态,让这只机械甲虫能够进行步频和步幅的自适应调节,即使在高载重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爬行。
“承载能力有很大的突破,它的自重是0.3克,可以在带一个2克重物的情况下,每秒大概爬行40厘米。”詹文成说。“目前我们最复杂的是一套视觉传感系统,重量大概是1.5克。”
这只碳纤维“甲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背后,都积累了团队在微机电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及仿生学设计上15年的心血。从最早的机理研究,到后来慢慢拓展至驱动器的研究,再慢慢拓展到整机。这项研究跨越了力学、电学、控制学和机器人等多个学科,且在初期面临设备缺乏和经验不足的挑战。
用闫晓军的话说,这个过程可谓“筚路蓝缕”。
“我们最早设计昆虫机器人,其实是想让它飞起来的。但是目前微型机器人如果使用大容量电池,重量过大导致无法飞起来;如果用小容量电池,则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让其飞起来,所以最后就转而做成了爬行的。”闫晓军略显遗憾地说。
为了让“甲虫”能飞起来,闫晓军和团队其他成员找来生物学的相关文献,仔细研究;又找来了一些昆虫纪录片,包括蜜蜂、蜻蜓等,一帧一帧研究昆虫飞行的姿态和轨迹。
他们甚至买来蜜蜂,在实验室里观察它的翅膀如何扇动。
“蜜蜂的话,我们主要是收集翅膀的振动参数,比如翅膀来回摆动的最大角,一般是120度。还有它摆动的频率,一秒大概是200多赫兹。它的翅膀不但会振动,还会扭动,我们也会统计它的扭转角,大概是45度。”詹文成说。
然而,团队尽最大努力,仿制的翅膀仍然未能实现像蜜蜂翅膀那么大的升力。
“还有成员不小心,被蜜蜂蜇了。”闫晓军苦笑着说,“一开始,我们以为是翅膀振动的轨迹有问题。研究过昆虫纪录片之后,轨迹做对了,升力还是不够。我们现在就卡在了这个环节。电路之类的,我们都已经用到极致了,都是非常小的。”
尽管不能飞,团队的这只“甲虫”仍然在微型机器人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传统微型机器人内部空间不足以承载大容量电池,必须通过外接电源持续供电,无法自由移动。而北航科研团队开发出了基于直线式驱动、柔性铰链传动的新型动力系统,“甲虫”摆脱了尾巴一样的电线,每充电2分钟,就可以自由奔跑10分钟。
在研究的路上不断试错
团队没有放弃让昆虫机器人飞起来的梦想。
整个课题组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技术方案,以寻求最优的工程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北航副教授刘志伟带着博士生詹文成继续研究昆虫机器人,漆明净则转向了静电电机方向的研究。
“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可能都会对飞行有一些憧憬,但是想自己研发出飞行的系统真的很难。我们尝试了很多种驱动方式,都比较难。最后我们尝试了静电电机的构建,这个不是像微梁那样来回振动,而是旋转式。这样的话,功率输出就不受限了。”申威解释。
据介绍,微型飞行器小体积、轻质量、高机动,能够在狭小空间执行拍照、探测和运输等特种任务,在国民经济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为了解决驱动和续航的难题,团队从微型发动机的原理方面寻求突破,提出一种新的静电驱动方案,研制出了在微小尺寸下转速低、发热小、效率高的微型静电电机,并成功试飞静电飞行器。
“静电电机的概念几百年前就有了,比电池电机出现得更早,但是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其理论方向也有些偏差。经过我们的改进和重新构建,把它的输出功率提高了很多,从而能够实现飞行。”申威说。
据了解,这种新型微型飞行器主要由静电发动机和超轻质高压电源组成,具备0.568瓦的低功耗和30.7克每瓦的高升力优势,首次实现了微型飞行器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
尽管在静电电机的方向上有了突破,但闫晓军告诉记者,团队仍然不会放弃让“甲虫”飞起来这件事。
“我们还在探索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包括增大振动频率、改变驱动方案等,都不会放弃。”闫晓军提到,自己的导师聂景旭教授怀揣着“空天报国”的热情投身航空事业,搞研究“特别执着”,每次提出的方案都“非常巧妙,充满了智慧”。这种执着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一代的北航人,点燃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在闫晓军看来,如今团队中的这些博士生,也都有着同样的热情和执着。
“搞发动机研制这条路,需要有一颗热爱的心,坚持去试错,直到走通。”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新社北京8月3日电 (黄欣欣)“像回娘家了一样”,当台湾清华大学EMBA校友会副秘书长刘纯秀走进北京清华大学时,她立刻按下相机快门键,25年前来此交换学习的经历也浮上心头。和刘纯秀一起抵达的,还有22位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的师生。
8月3日,由清华海峡研究院、泉州市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联合筹办的梅竹书院第二期研学班来到北京,23位师生漫步清华园,上国学课,开启深度研学游。
刚刚从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的黄守明说,“感觉来北京清华大学真的很亲切,我们也有“清华园”牌楼、大草坪、蒙民伟楼。”
石洞书院院长郭杭伟带来国学课程“两个半圣人的王阳明和心学”,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心学概要,最后落脚于书院文化。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校友,郭杭伟表示,“交通”实际上是指天地相交,指向的是连通。“今天讲学其实是打通了和台湾师生交流的毛细血管,希望两岸民间书院交流可以更多,交流多了误解才会消除。”
举办这次活动的梅竹书院,其名字起源于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每年三月举办的校际交流活动——梅竹赛。两校仅有一墙之隔,一条交清小径连通两校。梅竹书院则连通两岸,通过实地采风、集中授课等方式,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华海峡研究院科技产业孵化中心主任、梅竹书院校董会主席侯家军介绍,“清华海峡研究院承担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使命,这和泉州市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不谋而合,我们共同成立梅竹书院,连结两岸清华人,五所交大人,让两岸的校友圈越来越大,两岸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据悉,台湾师生还将拜访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观北京长城、西安兵马俑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