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努力变“废地”为良田

  中国努力变“废地”为良田(国际论道)

  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公司研发出适合在沙化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建筑科技公司尝试将闲置矿区改造为农田……随着中国首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门法律——粮食安全保障法不久前正式施行,一些国外媒体关注到中国努力将盐碱地、沙地、闲置矿区等废弃土地改造为耕地。外媒认为,中国致力于研发盐碱地等废弃土地治理技术,将对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技术创新改造“废地”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统筹保护与开发,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治理成效显著,引起一些海外媒体关注。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近日报道,中国已经开始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取得成功。例如,山东省的一个村子距离黄海不到20公里,这里的土壤含盐量很高。现在,借助一种开创性的方法,村里的田地在今年5月已经长出一排排齐膝高的小麦,不久前迎来收获。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松解困住盐分的致密土壤,将盐分从土壤中冲洗出来。如果可以复制,这项技术可能会改变中国国内谷物和其他作物的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及其团队开发了上述处理盐碱地的方法。该团队研究人员说,自土壤经过处理以来,小麦产量增至原来的3倍,与普通麦田的水平相当。该团队已经在中国各地改造了超过13.3万公顷的盐碱地。

  “中国将盐碱地变为粮仓。”俄罗斯自由媒体网近日关注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改造盐碱地。报道称,干旱的气候无法让雨水溶解过多盐分,致使曾经肥沃的土壤盐碱化。中国一个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研究,发明了新的方法来保护土壤。经过技术处理后,五原县土壤中的含盐量平均下降了约1/3,农作物产量增加了约1/3。

  在中国,正在被改变的不只是盐碱地,一些干旱的沙漠也被尝试改造为耕地。据国际旅游业媒体《明日旅行》报道,重庆交通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布和沙漠,从力学角度出发进行实验,成功地将沙子变成了具有类似传统农田功能的耕地,具有集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功能。在这片沙漠进行初步田间耕作试验期间,研究人员种植了辣椒、西瓜、甜瓜、玉米、水稻、萝卜和土豆,产量并不低。随后,这个团队在内蒙古的沙漠地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若尔盖荒漠化土地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中东地区的沙漠等地开展干旱荒地转耕地试验,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一些沙化土地上,农业工作者通过改进种植技术让农作物得以存活。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边缘,人们首次在沙化土地收获400公顷小麦。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数据,当地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几十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数千毫米。为了让小麦经受住过冬、风沙、干旱等一系列考验,经过多次实验,当地研发出一套适合沙漠的水肥管理及栽培模式。除了小麦,当地此前还成功收获了超过470公顷的抗旱稻。

  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

  中国一些公司尝试将闲置矿区改造为农田。彭博新闻社网站关注到,在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一处矿区开采地,曾经的矿区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水稻田。与传统的矿山复绿方式相比,矿山农田再造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

  当地一家矿区企业为此成立了生态修复项目组,进行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了土壤质量和保水性的双提升,农作物产量较高。从2020年到2023年,该企业已将超过30公顷的石灰石矿山改造成可耕地。

  闲置矿区、盐碱地、沙地、荒漠、戈壁……这些非传统耕地资源正在引起一些农业企业和研究人员的注意。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很多原来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这有助于突破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中国十分重视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提出要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以增加耕地总量,维护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认为,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不可避免的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也是主权问题。而耕地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俄罗斯报》撰文指出,中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强调了改革和完善耕地使用与补充平衡体系的必要性,阐明动员农民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发各种非传统农业资源。

  国外媒体认为,将这些看似不毛之地变成可耕种土地将是一项重大成就,证明中国能克服自然资源限制,并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土地治理技术影响深远

  对于全球农业而言,中国的土地治理技术影响深远。

  以盐碱地为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含盐土壤面积至少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0%,还有约10亿公顷的土地面临风险,对这些土壤的可持续管理对于满足粮食需求至关重要。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在盐碱地上开展农业种植是中国为加强粮食供应而确定的众多策略之一。

  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表示,中国目前有40多种处理盐碱地的方法或技术。同时,中国育种者已经培育出耐盐碱的作物品种。例如,江苏省东台市种植的耐盐碱油菜新品种,刷新全国盐碱地油菜高产纪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处沙漠边缘,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利用当地盐湖水模拟海水,促进人工海产品养殖,增加中国内陆地区的海产品供应。

  由于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在气候和土壤条件上存在较大相似性,中国积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和节水灌溉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将治理盐碱地的理念、技术原理、技术模式以及一系列成功案例介绍给其他国家,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盐碱地问题,也能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认为,中国的土地治理技术有望促进全球农业发生积极变化。这些来自中国的农业新技术如果在世界更多地区推广,将助力养活全球快速增长的人口,特别是在相对贫穷的干旱地区。(彭训文 王苇杭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付子豪】

内蒙古首次开展无人机悬挂金属球标校天气雷达试验

  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5日电(记者 李爱平)记者5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获悉,该中心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气象局联合,在临河国家天气雷达站开展无人机悬挂金属球雷达反射率因子标校试验。这是内蒙古首个开展该项工作的雷达站。

  在试验中,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悬挂金属球对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标校。经过软件升级、数据分析及现场调整雷达相关参数等工作,提升临河天气雷达的观测精度和数据准确性。

  为提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数据质量,中国气象局在全国选取了14个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参考站开展金属球标校工作,内蒙古临河为其中之一。此次试验的成功不仅为内蒙古地区开展天气雷达金属球标校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雷达反射率因子一致性提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完)

【编辑:张子怡】

元素周期表何时上新119号?中外科学家在合成赛道上比肩冲刺

  中新网北京8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现已填满七个周期,其中,从1号氢元素到92号铀元素,是自然界存在的元素,比铀元素更重的元素从93号镎元素开始,都是通过人工方法合成的。其中,原子序数大于103号为超重元素。

  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元素已达到118种。不过,自2010年俄罗斯和美国科研团队成功合作合成117号元素?之后,新元素合成再未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元素周期表何时上新119号、开启第八个周期?这一科学问题在全世界备受关注与期待。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简称近代物理所)采访获悉,基于该所已稳定运行的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以及已合成38种新核素的多年科研突破与技术积累,中国科学家现已具备与国际同行在新元素合成方面进行竞争的能力,目前正在新元素合成赛道上比肩冲刺,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圆梦新元素合成,实现元素周期表上中国命名元素零的突破。

  为什么要合成119号元素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探索、合成新元素?近代物理所所长孙志宇研究员表示,自然界由各种各样元素构成,寻找发现新的元素及其存在的极限,对于现有科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检验。基于这个科学探索研究过程发展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同位素药物研发、一些放射性乏(燃)料后处理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研究员介绍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集群建设情况。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研究员指出,发现和合成新元素,特别是新元素合成面临科学和技术的巨大挑战,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体现出科技强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在近代物理所超重核与核结构室副主任张志远研究员看来,根据核物理研究理论预言,在超重元素里面,存在一批寿命相对比较长的原子核。如果在实验上能够合成这些寿命比较长的原子核,那么它未来用处很多,包括作为核燃料、放射性医学原材料等。所以这也是做超重元素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科学目标,去合成下一个新元素。

  目前,全球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开展新元素合成的探索和研究,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119号这个新元素的诞生存在巨大挑战,各国都有机会寻找到它,“花落谁家”尚不可预计。

  中国合成新元素有何基础

  中国已经站到119号等新元素合成的赛道上,在这方面有何基础与经验积累?

近代物理所所长孙志宇研究员介绍该所新核素合成研究进展。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孙志宇表示,由于条件限制,中国核素合成研究开展较晚,但在20世纪末实现突破后,短短30年左右时间里已取得极大进展,在新核素合成研究领域研发出一系列技术与方法,到现在近代物理所已合成38种新核素。

  中国在新核素合成方面取得成功和突破,既为人类认识核素做出贡献,也为新元素合成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近代物理所长期开展新元素合成相关跟踪研究,并为新元素合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及理论准备,其中,2022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超重元素研究专用加速器改造完成,2023年11月成功验证性合成了115号元素,在理论及实验研究上为新元素合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元素合成处于什么状态

  谈到新元素、新核素合成的难度,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打比方称,如果说自然界元素发现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新核素合成相当于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此前合成新元素相当于登陆月球,119号及未来新元素合成则相当于登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深空探测。

近代物理所超重核与核结构室副主任张志远科普介绍新核素及新元素合成情况。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张志远指出,目前,新元素的产生方法已发生变化,沿着原来从114到118号元素合成的这个技术路线到119号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去寻找新的技术路线才能去做119号元素合成的这个实验。新方法、新技术路线需要实验条件进一步提升,而提高实验装置束流强度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胡正国表示,围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新元素合成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近代物理所组建的重离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已于2023年1月获批启动建设,原子核性质研究及新元素合成是该实验室重要方向之一,重大任务包括119号等新元素合成。

  同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升级建造超重元素研究专用装置,包括超重元素研究专用加速器、超重元素研究专用谱仪,旨在为新元素合成工作创造最好实验条件。其中,超重元素研究专用加速器自2022年整体建成出束以来,目前已稳定运行1万多个小时,已成为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新元素研究利器之一。

  为早日实现合成新元素的科学目标,中国新一代技术指标更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也正在广东惠州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该大科学装置由近代物理所承担建设和运行管理,预计2025年左右完工,建成后将提升束流强度,为新元素合成提供最佳束流条件。

  与中国积极推进新元素合成研究同步,当前多个国家正建设相关大科学工程和工厂等,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合成119号元素而努力,希望首先实现突破。

  至于119号新元素合成研究目前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经到了“临门一脚”?孙志宇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谨回应称,超重核研究处于突破的前夜,各国机遇平等,中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正在新元素合成的赛道上齐头并进,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合成119号元素的梦想。(完)

【编辑:付子豪】

浙江大学悼念校友李政道 追忆与其深厚情缘

  中新网杭州8月6日电(曹丹)6日凌晨,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浙江大学校友、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跟随束星北、王淦昌等老师开始学习物理。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求是求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时,浙江大学开设了一门“物理讨论”课,分甲、乙两种,“物理讨论乙”由束星北和王淦昌轮流主持,两位老师常围绕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动向作报告,李政道每课必到,并且深受启迪。

  1946年,李政道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后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费米教授攻读粒子物理博士。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并被吴健雄领导的实验证实,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始终牵挂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调研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思考人才培养模式。

李政道为浙江大学师生作“物理学前景”学术报告。浙江大学供图

  1991年,在时任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的支持下,李政道在浙江大学创办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开启了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科建设的新时期。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物理学研究核心领域,已培育了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和天文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2021年,在该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李政道亲笔写下“格物致理 求是创新”的希冀。

  李政道始终关心关注浙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在浙江大学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校庆之际都发来贺信:“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我永远铭记和感谢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我物理研究有今日乃浙大当年之启蒙也!”“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特别是束星北和王淦昌老师对我谆谆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2023年5月,李政道担任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会名誉会长,他在信中说,“我非常怀念当年浙大西迁贵州湄潭上学的日子。浙大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他希望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完)

【编辑:付子豪】

穿旗装、学满语 台湾少数民族同胞领略满族民俗

  中新社沈阳8月5日电 题:穿旗装、学满语 台湾少数民族同胞领略满族民俗

  作者 张杨彬

  台青徐靖琪拿起一件水红色琵琶襟坎肩,这是她第一次尝试传统服饰,复杂的襟形与盘扣令她有些为难。研究一番后,她穿戴整齐、坐进婚轿,请朋友为自己拍照。

  换上满族服装打卡合影的,还有徐靖琪的二十余位同行者,他们来自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参访团,其中包含阿美、排湾、泰雅、赛德克、布农等族群人士。4日走进沈阳市福陵满族民俗博物馆,参访团成员对其中展陈十分好奇。

  “之前在短视频中看到大陆年轻人扮成格格在古建前拍照,漂亮又有趣。”第一次来到大陆,徐靖琪将此行看作一次文化体验之旅。“不少在书上看到的知识变成眼前的现实,比如东北的炕,这种感觉很奇妙。”

8月4日,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参访团走进沈阳市福陵满族民俗博物馆。台湾青年徐靖琪打卡满族婚俗。张杨彬 摄

  福陵满族民俗博物馆位于沈阳市福陵社区,是一座建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集中展现了满族的起源、服饰、婚俗、艺术、建筑等。社区负责人介绍,福陵社区居住着汉族、满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的居民,馆中收藏的《福陵觉尔察氏谱书》、那氏家谱、悠车等藏品都来自社区居民的捐赠。

  来自台中的尹芷妍是大陆古装剧的“粉丝”。“像《甄嬛传》《雍正王朝》《延禧攻略》,我都看过很多遍。”她细数记忆中的精彩情节,剧中的华美服饰和特色礼仪令她印象深刻。

  尹芷妍驻足在“索罗杆”前,这是满族传统民居的特色——院子的东南方立有祭祀用的“索罗杆”,又称“神杆”,上立乌鸦,向人们讲述着乌鸦救主的故事。“在博物馆中,我看到许多普通满族家庭的装潢陈列,从影视剧中走进现实,我进一步认识了这个古老的民族。”

  “波棱盖儿”“老疙瘩”“麻溜地”……台青黄品文向朋友们秀着新学的东北方言。在参观满族俚语展示区之前,他也没有想到,如今的东北方言中保存了不少满语词汇。

  作为历史爱好者,黄品文对清朝正史颇有了解。“除却王侯将相的历史风云,普通民众的故事也令人动容。”他提到,在社区建博物馆的形式令其眼前一亮,“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来自居民捐赠,这不仅是展现满族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凝结着当地居民的乡愁,把过去记录、传承下来。”

8月4日,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参访团走进沈阳市福陵满族民俗博物馆。参访团成员与由汉族、满族小朋友组成的“讲解小队”合影。张杨彬 摄

  当天的参观讲解由汉族、满族小朋友组成的“讲解小队”负责。“孩子们对自己当地的文化这么了解,我很钦佩他们。”台中市和平区白冷小学校长张玲娟与孩子家长互留了联系方式,并约定有机会要到白冷小学做客。“我希望两岸不同民族的同学能一起交流互动、载歌载舞,我想那会是一个特别美好的画面。”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全国台联联络部指导,辽宁省台联主办,沈阳市台联等相关部门承办。(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