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州成立70周年 各族民众载歌载舞迎八方来客

  8月4日,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开幕,果洛州各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喜迎盛会。庆祝大会以彩车、情景舞蹈、服饰表演等方式,向八方来客深情讲述果洛故事,诉说70年来果洛州发展成果。

  为推动果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州庆期间,果洛州还举办了赛马、藏棋、马背藏戏表演等活动,

  据悉,果洛州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为期3天,包括庆祝大会、主题成就展、行进式展演、六县专场文艺演出、民族体育赛事等,生动展现果洛藏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记者 周瑞辰子)

责任编辑:【李季】

广东建有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达10个

  中新网广州8月6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6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新闻发布会,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拟新建5个大科学装置,约占全国的1/3,目前该省建有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这将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高峰的“大国重器”。

  近年来,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大力推进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大大提升了基础研究科研条件。实验室建设方面,广东推动建立以2家国家实验室为引领,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1家省实验室为骨干,以及一大批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体系。

  重大平台建设方面,广东在河套地区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瞄准量子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协同港澳力量建设“量子硅谷”;建设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

  据介绍,近三年,广东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分别为26.7亿元、28.8亿元、30.5亿元,有力带动企业、社会等多元化投入。(完)

【编辑:付子豪】

福建集智助推两岸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三明8月6日电 (记者 雷朝良)4日,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各民主党派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的“集智助推两岸融合·聚力赋能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邀请两岸高校专家学者、乡建乡创团队共同聚焦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集智聚力。

图为座谈会现场。雷朝良 摄

  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至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人居环境整治、古建筑活化利用,逐步拓展到乡村振兴全领域。从2021年开始,福建省级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安排2.22亿元,补助了444个项目。

  近年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持续扩面深化,从规划、设计、营造美丽乡村,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一大批从事建筑、文创、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台湾青年来到福建乡村追梦、筑梦、圆梦,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完善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乡村资源,在文化传承、风貌环境等方面与台湾相近,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基础实、空间大、前景好。”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黄进发如是说。他指出,要突出先行先试、不断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径,汇聚智慧力量、共同培育闽台融合发展新动能,扩大交流交往、丰富拓展闽台融合发展新载体,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之一,民革福建省委会近年来积极发挥对台资源优势,紧扣“乡村振兴”和“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大重点任务,连续举办了“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系列活动,推动创立了“长庆严选”、“干坑1662”、“寨下有李”等乡村农业公共品牌,以及红河谷山庄婚庆产业基地、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两岸红茶观光工厂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民革福建省委会主委夏先鹏表示,将持续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闽台乡建乡创作为推动两岸融合及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两岸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以三明学院为例,该校是首批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也是福建省第一所与台湾高校联合申报合作办学“4+0”项目的高校,先后与15所台湾高校建立姐妹校关系。三明学院累计引进台湾教师66人,为全省高校最多。

  福建理工大学校长韦建刚建议,为台籍师生参与乡建乡创、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条件、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和吸引更多台胞来八闽大地发展,实现“乡建带乡创、乡创促乡建、乡建乡创并举”的良性循环。

  “各地方均深藏极富特色之人文风采、地景地貌、产业历史、工艺内涵,挖掘在地文化底蕴,形塑地方产业策略,透过地域、产业与优秀人才的多元结合,将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及文化内涵提升。”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管幸生以台湾地方创生案例“三莺宴”为例,建议从建置人力资源、盘点地方特色、强化跨界合作三个方面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在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过程中,福建省住建厅历经探索、试点、扩面三个阶段。数据显示,福建全省累计引入146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04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475个村庄、87%以上的县(市、区)。

  福建省住建厅总经济师苏友佺说,福建省有14000多个村庄,当前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乡村资源挖掘程度低、产业培育造血能力弱、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难、乡村发展“千村一面”等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

  座谈会期间,与会的部分民主党派、高校、乡镇与台湾乡建乡创团队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来自台湾“小馒头”团队的负责人曾芝颖与仙游县大济镇成功签约。于2018年首次参加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曾芝颖表示,“从未想过在台北城市长大的自己,能在福建的乡村扎根,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她相信,两岸的乡建乡创人才必能在福建这片热土发挥各自所长。

  座谈会举办地三明市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打造了一批乡建乡创样板,设立三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先后引进25个台湾团队,开展95个“陪伴式”服务项目,2个县(区)、3个村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三明市市长李春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努力为全国、全省探索更多试点经验,赋能乡村振兴。(完)

【编辑:曹子健】

台商在江西:“做瓷器是我一生的事业”

  中新网景德镇8月6日电 题:台商在江西:“做瓷器是我一生的事业”

  作者 巫发阳 李梓鸥 钟莹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在这里创业就像是回到了‘妈妈的怀抱’。”江西省景德镇市台协副会长、景德镇龙艺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艺陶瓷”)负责人林祺龙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从事陶瓷行业已经有40多年,创作的瓷器数不胜数,做瓷器是他一生的事业。

  出于对陶瓷的热爱,林祺龙从学校毕业后,花费近十年时间学习陶瓷制作的各项技术。1997年,他进入国际品牌法蓝瓷前身海畅集团从事研发工作,2011年,他辞去法蓝瓷总经理职务创业,并先后在景德镇市浮梁县创办祺龙瓷厂、龙艺陶瓷。

图为景德镇龙艺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祺龙接受记者采访。李梓鸥 摄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在景德镇创业时,林祺龙笑着说,“景德镇这座城市名气很大,再加上这里有完整的供应链以及配套设施,有利于陶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创业十余载,林祺龙一行人克服重重困难,在当地政府、省市台办和朋友的支持鼓励下,努力从“三无困境”(无资源、无订单、无客户)走了出来,从最初的7个人扩大到50个人,年产值从70万元扩大到2000万元。

图为景德镇龙艺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陶瓷产品。巫发阳 摄

  走进龙艺陶瓷的生产车间,数十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灌浆、打样、画金、贴花等工序,生产的陶瓷产品丰富多样,不仅有釉下彩、粉彩陶瓷,还有描(镶)金瓷瓶、特殊釉瓷瓶以及高温仿青铜瓷瓶等。

  “我们公司目前有300款至400款产品,其中70%是与洋河酒厂、杏花村、五粮液等大型企业合作生产的陶瓷酒瓶,剩下的30%是自研的工艺品。”林祺龙介绍,自研产品中的十二生肖瓷器和仿青铜瓷瓶销量都很好,尤其是仿青铜编钟系列一年可以卖出近10万套。

图为景德镇龙艺陶瓷有限公司内,机器臂正在喷釉。巫发阳 摄

  在景德镇生活工作20多年,林祺龙已经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林祺龙坚定地说,“一方面我们要提升自研产品的比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出更多陶瓷工艺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我们想联合打造台商创业园区或者陶瓷产业孵化基地,吸引更多台青台商前来景德镇就业创业。”(完)

【编辑:付子豪】

40余名两岸婚姻子女在江苏参加夏令营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中新网宿迁8月6日电 (记者 朱晓颖)“我印象最深的是宿迁市博物馆所藏的乾隆皇帝老师的书法真迹”“在项王故里,一棵古槐树和它的子代树,还有沉浸式历史舞台剧《鸿门演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连日来,来自江苏和台湾的40余名两岸婚姻子女在江苏省宿迁市参加江苏省首届两岸婚姻子女夏令营。

营员参观宿迁市博物馆。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摄

  5日,夏令营在宿迁开营,为期一周的参访行程包括:参观项王故里、洪泽湖湿地,参加西楚文化课程讲座,学习京剧、太极拳,体验宿迁玻璃制作、非遗桃雕技艺,参加苏台青少年交流联谊活动等。

营员参观宿迁市博物馆。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摄

  夏令营的营员均为小学生及初中生。营员代表杨沁颉表示,她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在台湾,对大陆的一切充满好奇。希望通过这次走进江苏、行读江苏的机会,增长新知识,结交新朋友。(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