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App打卡跳绳 为何弹出性感美女主播?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刘 洁

  为了完成每天的跳绳任务,点开一跳绳App,却不小心点到弹窗广告,性感火辣的女主播摆出诱人的姿态,画面露骨,还配有“附近美女火热直播”等字样。上述画面猝不及防地出现,广东的莫女士手忙脚乱地将手机从女儿面前移开。

  莫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应学校老师暑假每天做适量运动的要求,莫女士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名为“××跳绳”的App,让孩子每天在App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进行打卡。通过App运动打卡本是好事,但很快莫女士就发现了问题——该跳绳App中广告无孔不入,几乎每次完成一项锻炼任务都会跳出广告,很多广告连大人都找不到关闭按钮,稍有不注意,孩子就会点进广告,直接跳转到外部软件。

  “广告多也就算了,一些广告画面不堪入目,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观看。”莫女士说,该软件会在运动过程中弹出小窗广告,大多是一些直播、短视频App的链接,配图的直播画面非常露骨,基本是一些穿着暴露、袒胸露乳的美女主播,如果点击广告画面,更是会直接跳转到直播平台,首页推荐的直播间主播甚至比广告中的更“性感”。

  “据我了解,很多中小学生都使用该App做运动打卡,这样的内容真的可以让未成年人接触吗?”莫女士不由发问。

  如今,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均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不少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类、工具类App进行任务打卡、资料查询、学习辅助、生活记录等。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明明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学习类、工具类App,内容却“跑偏”了。一些学习类、工具类App,不仅因为广告众多、功能混乱等影响使用感,而且蕴含一些色情、低俗等“擦边”内容,极易给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按照莫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对该跳绳App进行了下载,发现注册该App后,软件会自动弹出让用户“添加班级”的页面,显然该软件目标群体就是学生。在社交平台中,不少家长吐槽该App广告存在问题,不仅会自动跳转至第三方低俗网站且无法关闭,严重影响青少年使用及身心健康。

  近日,因为一款学习打卡App,天津一小学生家长史女士“被气到了”。史女士说,该App中会弹出很多“领红包”的广告,或者直接整个屏幕都是红包雨,孩子不知道怎么关闭广告,不小心点到屏幕就会跳转到其他App或者跳转到一些App下载、充值的界面。实际充值时“一点就通”,没有任何确定或提示环节,史女士的孩子就曾因误触广告被扣费400多元。

  河南的小马即将上高二,暑假期间她经常通过线上自习室和好友连麦学习。小马说,她身边不少同龄人为了假期也能好好学习,都会使用线上自习室。但在使用期间,她发现该软件首页推荐内容开始“去学习化”,渐渐多了很多晒偶像照片、求交友的帖子,还出现了一些“游戏连麦”“红娘连麦”。很多用户发的动态也不再是学习心得和笔记,逐渐变成了秀身材、秀颜值的“钓鱼帖”。

  最让小马觉得糟心的经历是,她在线上自习室与陌生人连麦学习时,曾遭遇“变态”私信骚扰。小马说,当时她在家里学习,穿着睡衣,被摄像头拍入画面后有人发来私信,让她把摄像头角度向下调,还说了“摸摸大腿”“看看小妹妹”之类的话,对方甚至调整角度将摄像头对准自己的私密部位,吓得小马赶忙退出了连麦。

  据媒体报道,在一名为“××小学学生”的学习App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一定的分数,分数可以兑换虚拟货币,从而购买道具或者饲养电子宠物来和同学进行PK。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商城”中选择付费来购买游戏的道具。有学生家长在孩子的要求下不到两个月进行了13次购买,花了1200多元。在另一名为“××作业”的公众号中,专设有游戏版块,内含超百款游戏,无需实名注册就能玩,此外,该公众号还利用游戏引导中小学生进行社交,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诱惑的内容。

  2023年9月,国家网信办披露了一起违法案件。某社交平台“小世界”版块因存在大量色情等违法信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国家网信办依法责令暂停信息更新30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万元罚款。从通报信息来看,该版块存在大量色情引流信息,部分用户在评论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交友、实施性引诱,招募未成年人进行游戏陪玩,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学习类、工具类App偏离主责主业,传播打擦边球违规信息,这是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明确点名的突出问题之一。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禁止网络应用中出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工具类App,应坚守法律红线,杜绝色情、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的存在,无论这些内容是平台自身发布的、使用者评论、分享的或广告中存在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建议,对于App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的现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部门规章对法律法规中的内容进行细化、解释,同时加强对平台和传播者的监管和处罚。

  北京潞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黄艳认为,追求商业变现是这类App中出现不良内容的根本原因。相关网络平台技术过滤能力不足,某些平台为了博取用户流量和更大的市场利益默许、纵容也是原因之一。为此,应压实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的责任,完善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等制度,提升色情信息鉴别能力,升级防控手段,畅通公众举报监督途径,实现早发现、早处理。

【编辑:付子豪】

【文脉华章】习言道|西湖景区这些细节设计,源自习近平

  中新网8月7日电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这样表示。

  一直以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都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事。

  杭州西湖是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当年履新浙江的习近平,将考察杭州的第一站放在了西湖。他说:“把西湖建设好,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

  为了让西湖的保护更得民心,习近平不仅着眼大局,亦很关切“小事”。

  2002年10月,杭州拆除西湖环湖围墙,实施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西湖景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景区免费开放后,增设了不少椅子供市民、游客休息,但椅子多了,间距也就近了。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向景区管理部门转达了他的建议:西湖边恋人很多,如果椅子间距离太近,恋人们会感到不自在。他建议长椅间应该保持一定间距。

  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习近平对西湖保护与利用工作抓得细之又细。

  除了椅子的问题,习近平还曾多次向西湖管理部门转达建议。

  比如,西湖边的厕所问题。西湖边的公园免费开放,但是晚上公共厕所却大门紧闭没有开放,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很多不便。管理部门在听取习近平的建议后,西湖边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

  又如,西湖上的游船问题。西湖水域拓展后,游船在经过新西湖上的桥洞时经常会磕磕碰碰,这样既不安全也会带来桥洞和船体的损伤,他建议改进。西湖景区经过调研,在船头增设了橡胶轮胎进行防护。

  习近平关心这些“小事”背后,实则是在诠释如何处理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

  他曾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生动阐释这组关系:“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这些理念与要求,为日后西湖的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保护传承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古”与“今”,他指出,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并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对于“景”与“人”,他要求,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在近日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再次阐释了保护传承利用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和自然遗产连接着一个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9项,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

  如何守护好中华民族的这些瑰宝和珍宝,从习近平对于一些“小事”的关切就能找到答案。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李雪瑶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编辑:张子怡】

观展佛、看藏戏 拉萨雪顿节别样热闹

  中新社拉萨8月4日电 题:观展佛、看藏戏  拉萨雪顿节别样热闹

  中新社记者 赵朗 贡桑拉姆

  法号声雄浑庄严,巨幅释迦牟尼唐卡在展佛台徐徐展开。8月4日是藏历六月三十日,哲蚌寺举行展佛活动,这是拉萨雪顿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雪”为酸奶,“顿”意为宴,所以雪顿节也被称为“酸奶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4日,拉萨哲蚌寺举行展佛活动。 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 摄

  在哲蚌寺,记者看到,信众、游客沿着山道缓缓前行,秩序井然。展佛台下,人们向巨幅释迦牟尼唐卡抛出寓意吉祥的哈达。中午12时许,中新社记者前往色拉寺,巨幅强巴佛唐卡已展开,供民众瞻仰。

  观展佛、看藏戏是雪顿节传统活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正上演着藏戏《顿月顿珠》,舞台周围挤满了观众。人群中,32岁的卓嘎正热心解答游客好奇的藏戏问题。她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是雪顿节第一天,专门来看藏戏,小时候都是跟着长辈来罗布林卡看,最喜欢八大传统藏戏中的《白玛文巴》。”

  谈及对古老藏戏的态度,作为年轻人,她说:“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被这些文化滋养着,很难不喜欢。”

8月4日,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正上演着藏戏。 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观众群中,三位聋哑人用手语交流着。中新社记者通过文字采访了其中一位,得知对方名叫丁增桑布,是一名唐卡画师,学习并从事绘画8年,他喜欢正在上演的藏戏故事。无声世界中,极具表演性的藏戏让他看得津津有味。

  舞台之外,民众们在罗布林卡园内过林卡、聚会,热闹不已,游客史先生被罗布林卡里的一切景象吸引着、震撼着。他说:“我来自北京,是一名音乐老师,现代音乐专业。藏戏唱腔非常原生态,而且特别难唱。藏戏有歌唱、器乐、舞蹈表现形式,特别值得推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类越有特点的东西越让人兴奋。”

  他还说:“第一次来西藏,意外遇上了雪顿节,今天早上天不亮去哲蚌寺排队看了展佛。”

  在这天,布达拉宫脚下也正上演着藏戏。(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