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人士云南腾冲共同纪念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

  中新社腾冲8月17日电 (记者 胡远航)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17日在云南腾冲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代表共同敬献花篮、撞响警钟,缅怀忠烈。

8月17日,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在云南腾冲举办。中新社记者 杜潇潇 摄

  腾冲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被称为“极边第一城”。二战期间,腾冲成为滇西抗战主战场,一度被日军占领,在激烈的反攻战中,又沦为焦土。经过惨烈的战斗,中国军队于1944年9月光复腾冲,全歼日军3000余人。腾冲也成为全国沦陷区中第一个光复的县城。

  当日,包括两岸退役将领、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媒体记者等在内的500余名各界代表,汇聚腾冲警钟广场,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忠烈。9时,随着《烈士纪念日号角》奏响,集体默哀,敬献花篮。随后,海峡两岸代表共同撞响警世钟,8响钟声,声贯苍穹。

  纪念活动结束后,两岸代表又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及国殇墓园,触摸历史,拜祭英灵。战后,腾冲人第一件事不是修复家园,而是集资修建国殇墓园,安葬3000余名中国阵亡将士及盟军士兵遗骸。2013年又在墓园东侧落成占地22亩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8月17日,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在云南腾冲举办,台湾代表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中新社记者 杜潇潇 摄

  该纪念馆分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个部分,展出有关中国远征军、飞虎队、滇缅公路、滇西抗战的各类文物12000件、图片资料1500幅。每年吸引众多华侨华人、台湾同胞和二战盟军友人及后裔到此参观。

  一走进纪念馆大厅,台湾青年苏允恺被三面高墙上呈矩阵式悬挂的千余顶钢制头盔所震撼。这些头盔是当时中国远征军作战时留下来的。每个头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让我很难受。希望我们的世界不再有战争。”苏允恺说。

  在国殇墓园内,一排排墓碑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不论是中国阵亡将士还是盟军烈士的墓碑前,总有新献的鲜花,诉说着人们从未遗忘这段历史。

  一位台湾学者感慨道:共同的历史联结,将人心系在一起;民族的团结精神及对和平与友谊的珍视都应传承下去。(完)

【编辑:王超】

两岸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建三明举行

  中新社福建三明8月20日电 (记者 陈建新)第六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20日在福建三明举行,主题为“新形势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两岸近百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加。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与会者就当前两岸形势、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经验与启示、产业融合及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研讨。论坛期间,部分专家学者将赴泰宁,考察调研台胞台企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及闽台乡建乡创情况。

  开幕式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郑建闽致辞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的是增进台湾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融合发展,两岸同胞能够更紧密地协同合作,共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共创中华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新党主席吴成典通过视频表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可发挥各自优势,彼此相得益彰。福建和台湾地理接近,新党目前也在推动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到福建,参与大陆发展建设,实现自身理想。

  本次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共同主办。(完)

【编辑:李岩】

两岸学者观察:“台独史观”在台的建构与变化

  中新社青岛8月18日电 题:两岸学者观察:“台独史观”在台的建构与变化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围绕遏止、摒弃台湾岛内“台独史观”,防止错误史观渐趋固化,两岸学者近日在青岛展开研讨。

  “台独史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两岸学者对于“台独史观”产生、兴起的研究日臻丰富。台历史学者、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说,综观自日据时代以来的百余年,祖国意识虽遭遇过挫折,但一直是台湾社会的主旋律。直至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分离主义的知识分子利用历史记忆逐步缺位的社会环境,加速建构“台独史观”。

  “‘台独史观’能捕获认同,一是源于内容上的建构,二是因为政治上的推动。”台统派团体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表示,这一史观就是妖魔化大陆,制造台湾社会对大陆的历史仇恨,以及对未来两岸统一的恐惧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经年累月的推广,让“台独史观”一度成为所谓“政治正确”。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倪永杰推估,民进党当局建构所谓“台湾主体性”的工程还将继续,宗教、历史等领域可能成为重点。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对中新社记者说,受“台独史观”影响,台湾的社会政治生态加速“绿化”,这将压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前景、空间。

  年轻人省思“台独”

  今年“5·20”以来,民进党当局将闽南语方言更名为“台语”,甚至有人称中华民族是“陷阱”、炎黄子孙是“传说”……以“台独史观”为牵引的教育、文化施政愈发图穷匕见。

  但年轻人的想法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转变。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说,“台独史观”必然要崇洋媚外,必然要依附其他势力,所以不可能感染到全部的年轻人,它没有真正的号召力。事实上,今天的台湾年轻人也认知到“台独”的可能性低,看不到“为其奋斗的价值”。

  倪永杰引述一项2023年的调查指,15岁至25岁的年轻族群被一些人称作“小红书世代”,他们对统“独”议题、两岸关系的取态与所谓的“太阳花世代”有所不同。“台独史观”给台湾社会造成深重灾难,但邪不压正,年轻人的变化也证明中华文化及中国人认同的强大吸引力。

  建言以中华民族史观构建新研究

  正在青岛举行的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多项议题涉及“台独史观”研究。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针对民进党当局不断冒出的谋“独”言论,从学术的角度去厘清“台独史观”谬论。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对记者表示,面对岛内“台独史观”书写泛滥的严峻局势,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史观为主轴,加快构建台湾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争取台湾史学界认可和接纳。

  “要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求真求实精神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要为反制、遏止‘台独’话语提出针对性的概念。”刘相平说。(完)

【编辑:黄钰涵】

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2024年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

  中新网福州8月18日电 (记者 龙敏)8月17日至18日,交通运输部所属福建海事局、东海救助局共同实施2024年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增强对台湾海峡海上交通管控和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作业的船舶、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8月17日至18日,交通运输部所属福建海事局、东海救助局共同实施2024年台湾海峡海上巡航执法行动,增强对台湾海峡海上交通管控和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作业的船舶、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福建海事局供图

  台湾海峡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船舶种类多、流量大,气象海况复杂多变,航路多点交叉,险情事故多发易发,是交通运输部划定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六区一线”重点区域之一。尤其是自8月16日东南沿海开渔后,大量渔业船舶进入台湾海峡生产作业,商渔船碰撞事故风险加大。

海事执法人员对台湾海峡过往船舶进行点验,提醒注意航行安全。福建海事局供图

  福建海事局通报,本次行动由“海巡06”“海巡0802”“东海救115”三艘公务船艇组成的巡航编队共同执行,历时30.5小时,巡航总里程413海里,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台湾海峡相关水域巡航,对福建沿海航路、锚地、海上施工作业区、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交通密集区、事故多发区、台湾浅滩等水域开展巡查,查处各类海上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维护通航秩序;巡查台湾海峡中部海域航路,实施交通组织和管控,点验过往船舶,现场检验海上应急搜救预案落实情况;巡查巡检台湾海峡内助航设备,现场核查船舶标识码信息,测试陆海通信传输能力,维护水上无线电通信秩序。(完)

【编辑:于晓】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今日二审开庭

  今天下午2:00,备受关注的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将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据了解,郭刚堂将到庭参加诉讼。

  2023年12月27日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被告人呼富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限制减刑;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被告人唐立霞无期徒刑。

  (总台央视记者 张李彬 曾晓蕾 常杨 庞海波 刘强)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