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林草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

  中新网8月14日电 自然资源部14日召开生态保护修复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介绍称,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据测算,目前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专家预测,2060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约有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林草碳汇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林草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青俊表示,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一是要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林草碳库总量。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作,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科学开展荒漠化、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增强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二是要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提升碳汇增量。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目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三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全面做实林长制,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强化林草火灾防控管理,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减少灾害导致的碳排放。四是要推进木竹替代,提高生态固碳效益,强化木竹精深加工,推广在建筑、包装、运输等领域应用。

  郭青俊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国家林草局于2022年启动了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技术、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产品开发制度和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等,探索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方法和机制。通过近2年的努力,试点单位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实施方案,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实践,创新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探索多种巩固提升碳汇能力途径与价值实现模式。

  郭青俊表示,在碳汇项目交易方面。目前,国家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了造林碳汇方法学。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可根据上述管理办法、方法学等要求,开发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参与交易获取收益。但是,所有CCER项目都应满足额外性等要求,并不是具有碳汇就能开发符合自愿减排类项目,适合项目开发条件的林地类型非常有限,大多数类型是不能作为碳汇交易项目开发。针对碳汇项目开发过热现象,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碳汇能力与碳汇项目开发的关系,科学有序推进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

  郭青俊强调,发展林草碳汇事业,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林草行业的重大使命。下一步,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碳汇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碳汇事业发展要求,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于晓】

长江马鞍山段禁渔5年 鱼类资源显著增长

  中新网马鞍山8月19日电(记者 张俊)记者18日从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获悉,长江马鞍山段禁渔5年,该区域的鱼类规模和资源密度分别较禁渔前增长了1.5倍和2倍。

  据马鞍山市市长葛斌介绍,2019年7月份,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全市共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1.1万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如今,长江马鞍山段禁渔5年,鱼类资源显著增长,长江禁渔的马鞍山模式被纳入全国第六批干部培训教材,成为示范案例。

马鞍山长江岸边薛家洼生态园。中新网记者 张俊摄

  此外,马鞍山与南京、镇江等地协同立法,共同保护长江江豚,开创了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跨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如今,江豚等稀有水生生物频现马鞍山江段,长江江豚“能见度”大大提升。

  葛斌表示,近年来,马鞍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系统治理,勇当生态修复的“模范生”。在治污方面,马鞍山整治了759家“散乱污”企业,在安徽率先启动了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确保长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马鞍山还引入“环保管家”机制和建设“智慧环保”系统,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和应对分析。

  在治岸方面,马鞍山一体实施了23公里长江东岸的综合整治,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蝶变。马鞍山还加强了沿岸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截至目前,在长江1公里范围内新增了1.6万亩造林,修复了1万多亩湿地。(完)

【编辑:李润泽】

2024年台湾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活动在北京启动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相约北京,青春涌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华杰出青年经贸发展促进会(ACE杰青会)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4年台湾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活动,8月12日在北京启动。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秀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朱凤莲,国家网信办国际局(港澳台办)副局长徐峰,ACE杰青会理事长李松涛,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峰,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及全体实习企业代表、台湾大学生参加活动。启动式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红岩主持。

  2024年台湾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活动在北京启动。 李太源 摄

  此次实习活动以“同心同行 筑梦未来”为主题。来自两岸多所高校的30多名台湾大学生,分赴8家大陆网信企业实习。

  王秀军在致辞时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奇迹正是由一个个有理想、肯吃苦、能奋斗的青年人创造。希望实习期间同学们积极交流、广结朋友,并以实习活动为起点,在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在促进两岸交流中发挥聪明才智、实现青春理想。

  李松涛在发言时表示,ACE杰青会创立伊始,就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鼓励两岸青年多元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共融为宗旨。相信此次活动,一定会成为实习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难忘经历。

  实习企业代表表示,将努力为台湾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希望同学们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能拓宽视野,增进对大陆的了解。

  台湾实习生代表发言时表示,希望能近距离感受大陆互联网行业的前沿技术和理念,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台湾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活动在北京启动。 李太源 摄

  实习活动期间,台湾大学生还将参访故宫博物院、国家版本馆、民族文化宫,穿越北京中轴线,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与大陆学子对话交流。(完)

【编辑:李岩】


报名项目创历届之最 2024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落幕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记者 缪璐)2024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16日举行。本届大赛共征集到报名项目698个,创历届之最。其中,大陆项目352个,台湾项目274个,港澳项目31个,海外项目41个,展现了两岸青年对创业机遇的追求。

8月16日,2024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举行。(上海台办供图)

  2024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设置了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四大赛道,从5月份启动报名以来,经过近三个半月的角逐,最终20支青创团队闯入决赛。

  最终,大陆项目“精准化菌群移植治疗平台PMTT”斩获桂冠;两岸合作项目“微纳卫星高光谱高空分主被动成像载荷”、台湾项目“永绿:植物活化生长营养关键”、海外项目“全球首创零碳浓差能发电技术”获得二等奖;台湾项目“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微型加氢站”“益肤生物科技”等获得三等奖。

  上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共吸引4779个项目报名参赛,逾万名海内外青年参与项目主创设计。

  本届大赛聘任60名大赛导师,多位两岸企业家,学者,产业专家及投资人担任评委,用专业与经验,为两岸青年创业家提供指导与支持,还积极对接高校重点关注各类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邀请企业家及投资者与高校创业CEO面对面交流,通过个性化辅导,精准打磨项目。

  据统计,入围今年20强的决赛项目共有44名博士,114名硕士,2位国家重点人才,2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参与者表示,上海(金山)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为他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提供了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支持,对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张简珍表示,每一次参加青创大赛都非常激动,因为有台湾故乡的年轻人过来,发挥才能,实现理想。这次大赛参与者人数众多,有20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7个台湾项目,4个两岸合作项目,该比赛为两岸交流搭建了更宽更广的桥梁。

  主办方表示,上海(金山)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将依托金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日益升级的产业转型,不断优化创业生态圈,成为更多两岸创业团队、更多海内外才俊追梦、筑梦、圆梦的好地方,助力更多高质量的两岸创业项目落沪发展,开花结果。(完)

【编辑:李岩】

海峡两岸法学界人士共话“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

  中新网宁德8月17日电 (郑江洛)16日,2024年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行。

  海峡两岸126位法学界及实务界人士以“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为主题,围绕“司法制度改革发展研究”“新兴领域司法案件研究”“两岸刑事司法实务热点问题研究”三个议题开展研讨交流,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中国法官协会名誉副会长杨万明表示,人民法院深化涉台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健全专业化涉台审判机制,依法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促进两岸司法法律界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两岸同根同源,命运与共。福建法院立足司法开拓创新,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相信通过两岸法学界、司法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交流互动,将为深化两岸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法学会会长黄海昆指出,福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着力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大示范样板”。“福建法院坚持以法为媒、加强互信认同,持续完善涉台司法服务,拓展台湾同胞参与福建法治建设渠道,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六届,邀请两岸嘉宾共千余人次参会,成为深化海峡两岸司法理论与实务交流和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21位来闽实习实训的台湾地区法学青年参会。

  海峡两岸法学交流协会(台湾)荣誉理事长廖林丽贞表示,希望通过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为两岸法治发展、人民权益保障,持续奉献更大的能量。(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