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百年毛笔老店的转型与坚持

  中新社台北8月22日电 题:百年毛笔老店的转型与坚持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的骑楼中,有家店铺橱窗内悬挂着大型毛笔,格外引人注目。

  中新社记者近日探访这家名为“郭家毛笔”的店,听老板郭穗霖讲述家族经营毛笔生意百余年来的故事。

8月21日,在郭家毛笔台北店,老板郭穗霖向记者介绍橱窗内的毛笔。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郭家毛笔起步于台南,目前在台北、高雄、嘉义、新竹等县市均有店铺。

  郭穗霖的曾祖父早年在台南开杂货店。因福建制笔师傅来台贩售毛笔时住在他家,郭家人学了制笔手艺,逐渐转为经营毛笔生意。

  毛笔制作全靠手工,工序繁杂。郭穗霖说,业界通常认为制笔有108道工序,取毛料、卷笔毛、绑线、上胶、定型等都有讲究。以往整理毛锋时,通常以牛骨梳将多余的绒毛刷掉。牛骨梳的刷头非常锋利,易刺得满手鲜血。即便是老师傅,一不小心也会被刺中。

  郭穗霖说,百余年来,制笔的羊毛、兔毛、狼毛等原料,主要从大陆采购。两岸通航前,原料经香港周转来台;直航后,物流成本得以下降。

  郭家曾制作数支超过一米甚至长达三米的大型毛笔,在知名综艺节目中书写,受到两岸书法爱好者关注。两岸开启交流以来,不时有大陆游客光顾郭家毛笔,还有书法团体前来交流。

  这家坚持传统工艺的老店,在圆珠笔逐渐取代毛笔后,也面临流失顾客的挑战。视中华文化为珍宝的郭家人,三十多年前探索转型,推出“人之初三宝”产品──胎毛笔、脐带章、出生脚印木盒。

8月21日,郭家毛笔老板郭穗霖在台北店内展示“人之初三宝”产品。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据介绍,依照古礼,婴儿出生满24天或30天时,要举行剃头礼。将毛发做成胎毛笔,日后家人可带去文昌庙祭拜,以祈求考试顺利;印章,是台湾民众常用工具,可将脐带置入其中;最后,婴儿出生足印被印在收藏胎毛笔及印章的木盒上,“人之初三宝”便完成。

  不过,近年来台湾民众生育意愿总体下降,新生儿越来越少,这项业务也受到影响,店里制笔师仅剩两三位。但郭穗霖相信,融入传统文化的产品在现代社会仍有立足之地。

  早年,祖父骑着自行车到各地贩售毛笔,如今,晚辈则上门收取制笔原料——到月子中心为婴儿理发。记者采访时,就有新北市三重区的居民前来咨询胎毛笔业务。

  这项家族产业特别依赖人力。60岁的郭穗霖,多年来一直想到大陆了解相关手艺,“可惜每天都在忙碌,还未能成行。”

  不过,通过短视频平台,他注意到大陆已可使用机械臂写出赏心悦目的毛笔书法。

8月21日,郭家毛笔老板郭穗霖在台北的店中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尽管如今更重纪念意义的胎毛笔、脐带章等成为主要产品,但郭家仍在制作传统毛笔。

  “这是我们的根。”郭穗霖说,就像先辈制作大型毛笔也不只是为了展示,都要具备书写功能。

  令他欣慰的是,台湾有些青少年在课外兴趣班学习书法;逢年过节,不少民众在宫庙等场合书写对联或福字;脸书等社交平台上,常有爱好者分享书法作品。

  “也许有一天,毛笔书法又流行起来,用笔需求可能又会变大。”他说,即便遇到困难,用于书写的毛笔会一直做下去。(完)

【编辑:张子怡】

东西问·中国石窟|雷玉华: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



 
 
 
  石窟,凝结人类智慧,汇聚多元文化,记录文明交流。作为石窟遗产大国,中国石窟璀璨如繁星,散落中华大地,串联中华文明发展足迹,勾勒中外文化交流图景。中新社“东西问”自8月20日起特推出“中国石窟”系列策划(二),带读者穿越古今,一眼千年,领略中国石窟之美,洞见文明互鉴之光。
 
 

  中新社成都8月20日电 题: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

  ——专访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雷玉华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坐落于四川凌云山栖鸾峰下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

  中国开凿大佛的传统兴于何时?四川何以被称为“大佛的王国”?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中国石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哪些突出特性?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雷玉华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图为2022年拍摄乐山大佛。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石窟如何传至川渝,传入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雷玉华:作为寺院的一种形式,佛教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通常是由开凿在河畔山崖边的一群洞窟组成。一座石窟寺必须有最基本的两种功能型洞窟:礼拜窟与僧房窟。其中,礼拜窟用于宗教礼拜活动,窟中有服务于佛教礼拜功能的雕刻或塑像。

  佛教石窟随佛教沿着丝绸之路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从新疆向东进入中原,再从中原翻越秦岭进入南方地区,沿途经历了地理与民族各不相同的区域,在区域、时代上均呈现出不同面貌。

  传入中国后,开凿的佛教洞窟外形与类别渐与发源地印度石窟不同。中国佛教石窟的礼拜窟以壁画取代了用雕刻、彩绘装饰窟壁的做法,僧房窟从减少直至消失。

  中国川渝地区潮湿多雨,山洞并不适合人居住,这里的人们对佛教石窟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绝大多数都变成了摩崖造像龛,偶尔才有洞窟开凿,僧房窟几乎绝迹。

图为2022年拍摄乐山大佛。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川渝将中国大规模连续开窟造像的时间向后延续了五百年?四川何以被称为“大佛的王国”?

  雷玉华:佛教进入中国后,佛教石窟为了适应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与发源地印度的石窟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有很多不同,甚至是完全的不同。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以皇帝为原型创造了中国石窟中佛的形象。唐代开凿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则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摩崖造像中大量的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的形象随之也变成了中国各地区、各时代人物的模样。

  四川在南北朝时已开始建寺造像,唐宋时期成都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安史之乱后,中原北方地区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活动停止,但是川渝地区则方兴未艾,直到南宋时期。四川将中国大规模连续开窟造像的时间向后延续了五百年,尤其是其晚期窟像填补了中国石窟寺链条上的空白。

图为2024年拍摄的乐山大佛。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中国新疆进行佛教考古调研时发现,中国新疆的石窟里有大佛曾经存在的痕迹,而且非常普遍,而石窟发源地印度并无大佛。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因此提出,造大佛像的传统可能起源于中国新疆。

  从古龟兹地区开始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东,甘肃张掖有大佛,云冈石窟第19窟到20窟也是大佛,龙门石窟的大佛甚至是以武则天的形象来创造。

  从年代来看,位于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开凿的年代晚于中国新疆最早的大佛窟。日本虽然有大佛,但它们是受到中国唐宋佛教造像影响开凿的。

  所以宿白先生认为,开凿大佛的行为由中国新疆开始,也就是说,大佛是佛教石窟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超过中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尽管造大佛不易,但四川却处处可见大佛身影,除了乐山大佛,四川还有荣县大佛、资阳半月山大佛、阆中大佛、南部禹迹山大佛、三台大佛等,堪称“大佛的王国”。

  中新社记者:上千年来,乐山大佛为何一直像川剧在“变脸”?

  雷玉华:长期以来人们看乐山大佛,总是关注大佛的雄伟。但乐山大佛并不只是单一的大佛,随着田野考古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发现乐山大佛两侧以及附近的山崖、田间密布佛教造像,也就是说人们所熟悉的乐山大佛,只是这里众多佛教石窟中的一个。

图为2024年拍摄的乐山大佛。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从去年到今年的最新考古研究来看,乐山大佛实际上身处于一个没有顶的石窟里。这个石窟曾有前壁,如今前壁崩塌,导致人们认为乐山大佛“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是一尊露天大像,但实际上乐山大佛位于一个石窟中。

  乐山大佛在开凿过程中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造像,许多中国唐代才创新出的佛教题材,在乐山大佛上也都有体现,这不仅是研究川渝佛教石窟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居住、往来于乐山地区古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物证。

  石质文物保护是世界性难题。西方有很多石质文物成功保护案例,但西方石质相对坚硬,川渝石质文物多为砂岩,且气候高温高湿,乐山大佛面临的水害、风化、生物侵害以及表层开裂、剥落等问题尤为严峻。

  对比乐山大佛不同时期留下的影像资料,人们会发现乐山大佛一直像川剧在“变脸”。乐山大佛不仅脸不停变化,身体不停变化,甚至不同时期高矮胖瘦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乐山大佛风餐露宿在三江汇流之处,从它开凿完成至今,人们都不断在保护、修复乐山大佛。虽然今天的乐山大佛与它开凿之初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大佛的基本形态、基本服饰却也并无根本变化。

  中新社记者:中国石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哪些突出特性?

  雷玉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仅从总体上高度概括了世界上数千年来唯一不间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根本特性,也体现在中华文化各个方面。从考古的角度观察石窟寺及其造像发现,其中国化的轨迹中这五个突出特性无处不在。

  比如,佛教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石窟及造像随之传入。从考古发现的新疆西部佛教遗迹,至中国西南四川乐山汉代崖墓上的佛像、长江三峡地区汉代遗物中的佛像,再到今天的民间摩崖造像,都是中国佛教造像,但各有不同。其中的石窟寺在中国大江南北分布广泛,体系完整,是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最好例证之一。

  公元470年之后陆续开凿的云冈第二、三期石窟中,佛住在了中国楼阁式塔中、汉式宫殿中,衣着与第一期佛像披裹的袒右肩袍子式的袈裟不同,佛像穿上了汉族士大夫的衣服。从此,以中国人的形象创造佛及佛教人物形象成为当时的定式,之后一直延续。唐代雕刻的乐山大佛所穿的袈裟也是汉族士大夫服式。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佛相关联的石窟或摩崖造像由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留下了众多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物例证。

  学术界很多时候将石窟、石刻、摩崖造像混用,原因即源于中国的野外佛教石刻、摩崖造像是石窟在中国发展变化的新形式。有的石窟甚至融合中国儒家、道教、民间信仰、书画艺术为一体,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集中表达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的直观例证。

  此外,在佛教东传过程中,东来西往的僧侣、使臣、商旅不仅是佛教、佛教石窟的传播者,也是和平的使者。他们将佛教信仰、佛教的哲学思想及相关的文化艺术带到了中亚、中国新疆地区,进入中原地区,再传到南方,所经之地都被接纳,并按照当地民众的理解进行再创造。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使其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并按照当地人民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完整体系。(完)

  受访者简介:

雷玉华。陈选斌 摄

   雷玉华,四川大学考古系博士毕业,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教授,曾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参加或主持邛崃龙兴寺、成都城墙等重要遗址发掘。主要从事佛教考古田野调查与研究,长期围绕川渝地区佛教石窟寺、摩崖造像和石刻佛经开展考古工作。出版过《巴中石窟内容总录》《巴中石窟研究》《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等专著。

【编辑:胡寒笑】


台胞父子云南“寻根”:一碗米干盛满云台家乡味

  中新社昆明8月23日电 题:台胞父子云南“寻根”:一碗米干盛满云台家乡味

  作者 时文枝

  “人生过半,在台湾做云南米干近20年,这是第一次吃到最正宗的云南味。”花椒、草果、辣椒油……看着云南大理餐馆里的十余种调料,首次来滇参加两岸青年职业技术和民族文化研习营的台胞张国伟甚是惊讶,每种调料放一点后便大快朵颐,“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味。”

  “我是一个云南人。我的祖籍在中缅边境云南省镇康县。”1974年,张国伟出生在缅甸,7岁时跟随家人搬至台湾桃园市忠贞新村。

  忠贞新村是一个被称为“云南村”的知名眷村,也是云南小吃飘香之所。张国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忠贞新村居民祖籍多为云南,有傣族、白族、景颇族等民族,大家说云南话,吃云南味。

  “打歌、跳舞是每年村里泼水节、火把节的固定项目,大人们穿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张国伟说,“虽在台湾长大,但我一直很想回家乡体验一次泼水节的万人狂欢。”

  “台湾有很多云南小吃,但最受欢迎的当数米干。”张国伟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忠贞新村首家云南米干店落地至今,村里做米干生意的人家已超50户。

  1994年,看好米干餐饮市场的张国伟父母开店做米干生意,店名取名“忠贞云乡米干”。2005年,张国伟接手父母生意。

  米干是将米磨成浆,蒸熟后切成条状的米食,类似于广东河粉、台湾客家粄条,可干拌也可煮汤。云南豆汤米干与花生汤米干远近闻名。

  位于桃园市中坜区龙平路菜市场附近的“忠贞云乡米干”是周边民众的解馋之地。店里每天纯手工制作的米干、稀豆粉、豌豆粉、炸豆粉、凉拌大薄片(薄如纸张的猪头肉片),及冬日限定的云南腊肉、香肠等特色美食吸引食客无数。在这里,食客们吃完小吃便可玩赏店里的三弦、葫芦丝等云南民族乐器,还可以与老板一起探讨云南美食秘密。

店里现场制作好的米干。(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历经30年发展,如今的“忠贞云乡米干”店已从铁皮棚里的小摊变成“人气老店”。“除了当地民众,大陆游客也会慕名而来尝一口有鸡蛋、有臊子的台湾版云南米干。”张国伟说。

  在云南“寻根”的一周里,张国伟与10岁的儿子张轩恺走进昆明、大理、丽江的大街小巷,赏美景、品美食、学技艺。“云台两地虽同处北回归线,但云南酸酸辣辣的饮食文化很独特,好客质朴的云南老乡更令我很是感动。”张国伟笑称,“当在(大理)洱海边与卖水果的云南老乡讲起蹩脚云南话时,对方竟然和我像朋友一样聊起天来,买水果还给我优惠!”

8月19日,张国伟与儿子张轩恺在云南大理鹤庆新华银匠村体验银器锻制技艺。 海当 摄

  闽南有句老话叫“吃果子,拜树头”,寓意做人不能忘本。“祖父在世时常提起家乡云南,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如今,我们的孩子更应如此。”张国伟表示,此次带儿子同行,除了寻根,还希望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我一直鼓励他将来有机会到大陆上大学。”

  “从小爸爸一直和我说我的家乡在云南,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次来,果然如爸爸说的一样。”张轩恺说,“听说云南有真的恐龙化石,希望下次来能看到。”(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