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0年,闽台“建筑师”们的交集延续

  中新社泉州8月8日电 题:跨越90年,闽台“建筑师”们的交集延续

  作者 李百加 杨程晨

  在福建泉州市博物馆中庭,来自台北科技大学的陈炳睿和一位大陆同学拉动锯齿切割木料,同组的其他团员负责搬运、打磨木材,固定夹具以确保木板紧密贴合。

  酷暑的闽南,正午湿热难耐。这个团队正加紧为大木作品忙碌,过道里锯齿嘶鸣、木屑飞溅。摊在一旁的草图已被阳光晒得滚烫。他们准备运用榫卯结构拼合木板、制作长椅,并安装具闽南特色的燕尾脊。

近日,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在泉州举行。图为台北科技大学陈炳睿(中)带领团队为小组的大木作品制榫。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我们采用传统民居常用的十字直榫结构稳定长椅和椅脚,这是最具挑战的一部分。”陈炳睿7日说,“我们团队心很齐。大家来自两岸不同的大学,但是有一个共识,就是制作一件融入闽南特色的家具。”

  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已进入尾声,近20所大学的70多名学生趁最后时间给团队作品赶工、润色。体验营期间,“匠心独运——传统建筑大师王益顺特展”暨“溪底派王氏大木传统营造技艺”交流会同时举行,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画家李乾朗给同学们授课,并一一点评团队作品。

  闽南建筑自成一格,是福建和台湾的重要文化联系之一。清末民初的泉州溪底王益顺大木技艺受两岸追捧,李乾朗在台湾科普古建,言必提及王益顺。王的作品遍布两岸,台北龙山寺、台北孔庙、彰化鹿港天后宫及厦门南普陀寺大悲殿皆为他所设计。

近日,“匠心独运——传统建筑大师王益顺特展”暨“溪底派王氏大木传统营造技艺”交流会在泉州举行。8月8日,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画家李乾朗讲解泉州惠安青山宫建筑特色。李百加 摄

  1930年,台北孔庙未竣工时,王益顺病逝于厦门,出生于台湾的漳州派匠人陈应彬承接仪门及棂星门的修建工作。台北孔庙仪门,也成为闽台传统建筑不同派别的技艺交集,别具一格。这样的交集,90多年后在泉州博物馆里延续。

  两岸学生分九组,青年朋友互相搭档。“建筑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从年轻人中走过的李乾朗如是说,两岸学生制作同一尺寸的木作,可能手法上不太一样,就有点像90年前的王益顺和陈应彬,“既是合作,也是竞争”。实操搭建不仅在于学习技术,更是在帮助人认识同伴。

  “三扇屏风”是现场的一件“明星作品”。它由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洪亮带领小组完成,菱花型斜交门窗是第一道屏风,传统屏背式扶手椅为第二道,背后窗则是第三道。他介绍,作品是对闽南古厝空间设计的“转译”。搭建前,团队参访了许多古厝,“大家对于以屏风表达三进院落意象的想法,几乎是全票通过”。最受好评的是第二道屏风屏背采用斜交叉的窗框设计,李乾朗说,看得出年轻人用心观察,闽南人过去为了在低矮院落保护隐私又保证采光,许多人家采取了类似设计。

  团队工作告一段落,洪亮被“借”去隔壁组,于木作设计上“题字”:华金传芳。

8月7日,2024第七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在泉州市博物馆举行。图为金门大学学生吴羽桐在大木作品“华金传芳”上署名。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该团队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叶天豪讲解道,“华代表华东理工大学,金是金门大学,‘传芳’二字在闽南地区的宗祠建筑上常能见到,这里不仅是指古代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传芳,也是指我们这些朋友们的友谊长存。”

  他们的作品因为只表现传统建筑顶部的红瓦砖而独树一帜。“瓦”的材料源自各组用过的磨砂纸,来自金门大学的吴羽桐认为,“华金传芳代表传统,还蕴藏着现代的废物利用、永续发展概念。”(完)

【编辑:胡寒笑】

海河水利委员会滚动研判部署近期强降雨洪水防御工作

  中新网8月9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据预报,受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影响,8月9—10日海河流域大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到大暴雨。为进一步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和主汛期“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8月8日,海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乔建华主持防汛会商,视频连线天津市气象局、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局,分析研判近期流域防汛形势,安排部署强降雨洪水防御工作。

  会商强调,当前仍处于“八上”防汛关键期,各部门、单位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做到思想认识不放松、工作措施不放松、责任落实不放松,立足最不利情况,抓紧抓牢抓实各项防御措施,慎终如始确保防汛安全。

  一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水情发展态势,加密滚动预报,全面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快推进现代化雨水情监测体系建设。

  二要科学调度水工程,聚焦强降雨落区,充分发挥滦河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水库和北三河密云、于桥、海子等水库拦洪作用,蓄泄兼顾,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三要紧盯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关注北京西部山区、燕山南麓山洪重点防御区和强降雨重叠区,督促地方细化落实“叫应”机制和“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各项准备。

  四要做好在建工程及涉河项目安全度汛工作,压实各级防汛责任,逐项落实度汛方案,确保工程安全。

  五要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做好水库大坝、闸门启闭设备等重点部位安全监测及巡查防守,细化险情应急抢护措施,防止“小水出险”“小水大灾”,严防因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六要强化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继续保持防汛关键期工作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与流域各地的信息沟通共享,实时掌握雨水情和工程运行情况,及时报送防汛信息。

  会后,海委向流域相关省份印发关于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的提醒函,督促超汛限水库科学调度和有序下泄。

【编辑:于晓】

台湾博士曾世邦:“氢力”推动两岸合作铸就绿色未来

  中新网常州8月10日电 题:台湾博士曾世邦:“氢力”推动两岸合作铸就绿色未来

  作者 唐娟 苍凯

  近年来,大陆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在被誉为“新能源之都”的江苏常州,两岸青年正向“新”而行,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在清洁能源领域,台湾博士曾世邦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少东博士携手合作,专注于氢能源关键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并以氢气循环系统为核心业务,为两岸的清洁能源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曾世邦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曾世邦曾在台湾大仁科技大学任教21年,任教期间,他接触到了氢能,并开始深入研究这一领域。2019年,曾世邦受邀来到常州信息学院,在这里,他与周少东共同启动了“氢启未来”项目,利用各自的专长共同推动氢能源技术的发展。

  “我和周博士在氢气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是非常互补的,他比较熟悉化学与机械,而我则可以运用计算机算法,帮助项目更好地实施。”曾世邦说,两人的合作让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快速推进。

  2023年,曾世邦与周少东带领团队凭借“氢启未来-全功率覆盖引射式氢气循环系统”项目荣获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随后,两人共同创办了常州氢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如今,公司与多家氢能源汽车制造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申请专利8项,覆盖氢气循环系统设计、材料创新、工艺优化等。

曾世邦团队在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介绍“氢启未来”项目。受访者供图

  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让曾世邦感受到了常州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也让他看到了常州对两岸青年创业的扶持。2024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开赛,曾世邦作为大赛的老选手寄语道:“希望两岸的青年创业者能够借助大赛的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实现创业梦想。”(完)

【编辑:付子豪】

两岸大学生“碰撞”公益广告创意

  中新社福州8月11日电 (郑江洛)11日,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首届海峡两岸(福州)大学生公益广告创意大赛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70多名大学生参与。

  由4名台湾教师带领的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铭传大学等32名台湾大学生参加本次大赛,其中22人首次来大陆。

  当天现场分组后,台湾铭传大学学生徐子晴亮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与同组伙伴添加好友。她告诉记者,“本次比赛,是将两岸的学生‘打散’随机分组,能更好地和大陆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

  徐子晴说,在公益广告创作方面,她在台湾所见的创作类型,较多的是亲情感情方面,而大陆则更侧重社会和谐。这次比赛,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希望能够做出特色,发挥双方所长。

  本次活动以“以善共鸣,以福传人”为主题,分为两岸大学生公益广告创作大赛、台湾师生闽文化参访和海峡两岸公益广告学术研讨会。

  活动期间,两岸青年将走进福州三坊七巷、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互联网小镇与直播基地等闽文化组织和传媒行业。

  第一次登“陆”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设计专业学生张芷轩即将升入大四,她告诉记者,平时她会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关注大陆的讯息,非常期待能和大陆的同学一起进行公益广告创作,提升技术,增进同学友谊。

  张芷轩目前正在台北的公司实习,此行很期待参访福州的广告公司,对大陆的传媒创意类产业进行考察,了解两岸间差异,未来会考虑到福州发展。

  此外,接待参访的福建企业还向台湾大学生提供了10个工作岗位和20余个实习岗位,欢迎他们在此实习、就业和创业,了解大陆社会经济发展,共享大陆发展机遇。(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