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习近平指出——





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习近平指出——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近日举行纪念庄育智院士诞辰100周年报告会和座谈会,纪念庄育智院士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庄育智院士是中国著名的材料科学、物理冶金学家,他留学英国,在国家急需人才之时毅然回国。1958年,为适应国家战略目标转移的需要,庄育智放弃了一直研究的钢,开辟中国冶金科学的尖端——难熔金属合金的新领域,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铌合金耐热天线的研制,为中国国防工业和高技术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
纪念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回顾了庄育智院士的生平和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高度赞扬庄育智院士对金属研究所建设发展乃至中国科技事业的深远影响。
庄育智院士学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志东研究员作题为《庄育智先生的科学探索与卓越贡献》的专题报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庄育智院士的深厚感情,讲述了庄育智院士面对科研难关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先后三次为服务国家需要改变研究方向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经历。“我们一定要把庄先生这种为国家需要献身的精神,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精神传承下去,在科学研究上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张志东表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部副主任李昺是庄育智院士的再传弟子,他说,“弘扬庄先生的科学家精神,就要坚定地把庄先生未竟的科学事业延续下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斗终身”。李昺近期在新型固态储热材料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并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正是对前辈科学家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据了解,庄育智院士(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广东潮安人,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7年后获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完)
中新社吉隆坡8月30日电 题:书法艺术在马来西亚走过怎样的百年历程?
——专访马来西亚书艺总会总会长黄瑞庆
中新社记者 陈悦
2024年吉隆坡世界书法嘉年华将于11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堪称今年书法界一大盛会。书法嘉年华主办方、马来西亚书艺总会总会长黄瑞庆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谈及在南洋“蕉风雨林”中,马来西亚华文书法艺术的成长历程、发展状况与艺术特色。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马来西亚华文书法艺术是如何萌芽、成长,走过百年历程的?形成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黄瑞庆:马来西亚本土华文书法艺术的萌芽和发展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20世纪初,中国文人书画家南来,兴学堂、办报馆、教授书艺,在此播下书法艺术的种子。1903年,康有为到访槟城极乐寺时,寺庙住持向他请教墨宝,康有为挥笔题写“勿忘故国”四个大字,迄今还留在极乐寺。
20世纪20年代,金石书法家李瑞清的弟子李健到新加坡、马来亚一带举办书法展,为当时的上海尊孔大学筹办募集经费。李健停留槟城并担任当地雅南师范学院校长期间,收当地人郑一峰为弟子,传授金石书法。金石书法从此在当地扎根并代代传承,成为马来西亚华文书法早期特色鲜明的流派。
随后,南来马来亚的中国文化人和书法先贤日渐增多。许多人选择马来亚为久居之地,如马来亚北部的管震民、孔翔泰、崔大地、郑一峰、竺摩法师等;马来亚中部则有欧阳雪峰、李秀添、朱自存、黄石庵及伯圆上人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马来西亚华文书法艺术第一代先驱。总体来看,第一代先驱受清末民初书风影响,以碑派为主,风格厚重质朴、刚健雄强。随着华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在传承碑派风格之余,本土书法界也向“二王”之帖派汲取营养,追求飘逸潇洒之美。碑帖二派逐渐在马来西亚各美其美,发展出各自特色。
马来西亚华文书法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又渐渐融入本地艺术色彩,融合马来西亚各民族文化精髓,蕴含各民族的思想智慧、语言、风俗传统,具备独特的南洋热带风情。比如,本土书法艺术家在创作内容上,引入马来西亚各民族名人语录、诗人诗词为创作题材;在作品装裱上,以马来西亚蜡染(batik)和宋吉布(songket)来呈现南洋特色;马来西亚东海岸的书法家也把风筝、陀螺等当地特色手工艺术品作为创作媒介。我本人就曾在登嘉楼州结合蜡染和书法艺术创作了作品《鱼游》。
我的书法传承自马来西亚书法大家郑一峰先生,郑先生则师承曾在马留居近十载的李健先生,从李健先生的老师、金石书派奠基人李瑞清算起,我已经是金石书派第四代弟子了。多年来,我在书法教学工作中也培养了大批学生。如今,马来西亚金石书派书法家已有百余人。我赴中国交流时,还曾专门前往李瑞清先生墓前拜谒,向他“汇报”金石书派在马来西亚传承之盛况。由我的例子可以看到中华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开枝散叶的历程,也可以看到马中之间书法交流、传承关系之密切。
可以说,马来西亚华文书法艺术经过百年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今世界华文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一块拼图。
中新社记者:马来西亚华文书法的发展现状如何?
黄瑞庆:马来西亚华文书法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书法比赛和挥春比赛(写春联比赛),粗略估计总数达百场以上。这些比赛,有的持续举办时间超过30年,如陈金火杯全国书法赛、天后宫全国挥春比赛;有的参赛人数众多,如在中华人文碑林举办的挥春大赛,每年都吸引逾2000人参加,2024年度的逢甲杯全国书法赛,吸引9000余人参赛。
在马来西亚书法界努力下,马来西亚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华文书法。马来西亚教育部将书法列入中小学华文课程,在每年的全国华文嘉年华里,把中小学书法列为主要的中华文化项目之一。马来西亚已形成从县到州到全国的层层选拔参加书法比赛的机制。参赛和获奖的同学,还可以把成绩计入课外活动分,为将来的升学、考奖学金加分。政府的重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令很多马来西亚父母对小朋友的华文书法培训特别上心,主动送小朋友参加校内、校外的书法培训班。
值得一提的是,不但马来西亚的华裔学习、传承书法艺术,许多马来西亚非华裔也被华文书法吸引。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马来西亚非华裔希望学好中文,了解中华文化,而中华书法艺术在其中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比例已经接近二成,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一倍。学习中文的热潮必然吸引更多非华裔学生学习书法,而学习书法也让非华裔学生一笔一画更好掌握汉字结构,有助于他们更好理解、学习中文。
可以说,马来西亚华文书法在当前蓬勃发展,也具备完善的传承、培养渠道,吸引一代代马来西亚人投入其中,令书法艺术在马来西亚传承不息。
中新社记者:马来西亚书艺总会为何举办此次吉隆坡世界嘉年华?未来,书艺总会将如何继续推动马来西亚书法艺术发展?
黄瑞庆:马来西亚书艺总会成立于1985年,初名为书艺协会,随着协会不断发展,马来西亚各州都建立了分会,会员人数超过2000人。2022年,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将协会提升为总会。
书艺总会自成立以来,就将推广和传承书法艺术作为重要使命,尤其注重书法教育的系统化,如探讨和教育部合作,设计适合马来西亚的中小学书法标准课程;由总会和全马各地团体会员举办中小学华文教师书法培训营。这些努力正在陆续结出成果。近期,我们还计划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合作,开展书法课程、筹办书法文凭班,并尝试结合马来西亚国内外大学开办书法学士、硕博班等,进一步丰富书法教育的形式、拓展书法教育范围。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重要工作,书法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方能为马来西亚本土书法艺术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书法的国际合作交流,是书艺总会另一项重要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推动和中国书法界、文化界的交流。多年来,两国书法界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彼此建立了密切联系、合作举办了丰富的交流活动。这些交流不但对推动马来西亚书法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能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来自不同文化风格的参考。
此次和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合作,举办吉隆坡世界书法嘉年华,是书艺总会的新尝试。我们计划在此次嘉年华上,既举办高水平的书法比赛、展览,也融入书法普及、推广的工作。吸引更多民众认识书法的魅力,甚至执笔尝试写书法;把书法活动和旅游推广、美食推广等融合,展现书法的文化魅力。
我希望通过此次书法嘉年华,能让中国和世界上更多的“书法人”看到马来西亚本土书法界所创造和发展的马来西亚本土书法艺术,分享各国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经验,为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书法教育和学习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完)
受访者简介:
黄瑞庆,字慕鱼,号文达轩主。1968年生于马来西亚,师承书法家郑一峰。现任马来西亚书艺总会会长、马来西亚书艺研究院董事主席马来西亚梅庵书画会发起人、马来西亚国家画廊特聘中国书画鉴定专家、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聘客座教授等社会职务。
中新网上海9月2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2日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自主研制了鱼类行为声光成像、鱿钓水下自容观测、水下光照度剖面仪等一整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
鱿钓产业如今已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中第一大产业。该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实现了100%国产化,有效推动了中国鱼类行为观察装备向智能化、自主化发展,也为发展鱿钓作业数字孪生系统研发提供了新认知。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新军2日解释说,原位是指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观测,鱼类行为原位观测的含义指的是在不干扰鱼类自然生活状态的情况下,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中对鱼类的行为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记录。这种观测方法强调在原始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以获取鱼类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行为模式。
2024年7月到8月,团队中的2名科研人员在“舟渔931”鱿钓船上开展了成套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测试和鱿鱼捕食行为的原位观察研究工作,自主研制的装置完成了海试并获得原位观测影像与数据。
“通常大家认为,当鱿鱼发现食物时,它会使用触须上的吸盘将食物固定住,然后利用喙状器将食物送入口中。而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与以往观测的鱿鱼捕食方式不同。”陈新军表示,本次原位观察研究中发现了鱿鱼垂直移动、捕食钓钩的行为特性,颠覆了传统的鱿鱼捕食行为认知。
通过连续数周的海上试验与作业,团队成员成功观测到了鱿鱼在特定光照条件下的趋光行为及与钓具的反应机制,对于优化捕捞策略、提高捕捞效率、减少生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试验不仅验证了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的技术可行性,更为后续的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此次海上试验的成功,丰富了鱼类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将为鱿鱼趋光机制和捕食行为学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装备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