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胡鞍钢: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中新社香港8月19日电 题: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专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中新社记者 郑嘉伟 刘大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日前在香港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的强国之路明确方向,也将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铺就一条崭新的道路;香港和澳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角色和作用也会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水涨船高”。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香港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在2018年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贡献超越了历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还影响了全人类。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有怎样的意义?

  胡鞍钢: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向是否正确。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步步走来,过往实践无论是在4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纵向比较,抑或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都是相当成功的。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将正确方向继续向前延伸,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而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清晰可循的中国式现代化路线图本身在世界上就是一种伟大创新,不仅有益于中国,也对世界发展会有贡献。

  于中国而言,回顾自身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是有大量数据和事实佐证的。

深圳福田CBD。(无人机照片) 陈文 摄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现代化。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38个中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13.8亿人),如果中国以如此庞大规模实现2035年和2050年的目标,将载入世界史册,也将改变世界格局。就此而言,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粗略计算,从2010年到2023年,中国GDP(2021年国际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32.2%,也超过了OECD成员国的总贡献率29.0%。而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市场最大“客户”,为其他国家创造更多出口空间和发展机遇。

资料图: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泊位饱满,集装箱装卸繁忙有序。韩加君 摄  

  中新社记者:随着中国为其他国家创造更多出口空间和发展机遇,将对全球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胡鞍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南方国家的影响更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逐步崛起。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实现怎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可谓“带了一个好头”。40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走出一条与传统西方模式不同的现代化之路。其他南方国家也可以学习借鉴中国经验,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随着全球南方国家走在各自现代化之路上,势必改变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逐步缩小几个世纪以来的南北差距,推动形成世界各国、各经济体相对均衡、相互依存、共同主导、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和传统西方式现代化相比有何区别?

  胡鞍钢:两种现代化路径的典型区别,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道路遵循“合作主义”“共赢主义”,而传统西方式现代化属于“利己主义”“排他主义”。

  西方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经常扮演霸权角色,伤害其他国家利益。从由英国霸权主导的鸦片战争,到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受害者。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共赢主义”的道路。中国主动提出并落实全球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不仅提供公共产品,帮助缺水缺电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民生工程,也提供经营和投资性质的产品,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共赢。连续举办三届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许多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各方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反映了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从改革开放历程来看,香港和澳门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胡鞍钢:香港和澳门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与作用,可以形容为“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中国内地引进港澳以及海外投资后,从过去比较封闭的传统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模式。

  当然,内地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完全直接对标西方,而是通过香港学习、摸索西方发展模式,结合内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我们定义为“受益于市场经济的新模式”。这个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内地与香港、澳门相互借鉴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本身是互利的过程。受益于对外开放窗口的角色,现在港澳投资者在内地有许多投资。如对香港投资者来说,香港的地价等要素成本都比较高,到内地投资,不管是独资、合资还是其他方式的投资,相当于把香港本身的经济发展空间,从一个很狭小的地区扩展到全中国,其发展空间与前景得到极大提升。

  中新社记者:《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明确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等内容。在您看来,在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港澳应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胡鞍钢:中国是世界超大规模的经济体,也是世界超大规模的贸易体,更是富有科技创新的经济体。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离不开香港、澳门的窗口作用。随着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香港、澳门也进一步“水涨船高”。

  当然,作为“船”的香港、澳门,需要研究内地经济和发展的“水”如何变化,以便从中找到合作空间和机遇,实现自身发展。在如今的大发展阶段,尽管会有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与挑战,只要香港、澳门和内地能紧密合作沟通,就能共同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完)

  受访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受访者供图。

  胡鞍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经济学博士。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国情研究。胡鞍钢及其团队在上述领域出版国情研究系列中外文著作180余部,中国知网收录期刊论文1500多篇,主编和撰写《国情报告》1800余期。

【编辑:田博群】

金门县议会议长: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8月22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会见了由金门县议会议长洪允典、民意代表陈玉珍率领的金门县民意代表参访团。洪允典在会见时表示,“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洪允典表示,金门与厦门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来自福建的源头活水解决了金门长期缺水的困境,开创了两岸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的模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也希望大陆同胞到金门走一走,与金门同胞建立感情。

  (记者 刘超 制作 岳子岩)

责任编辑:【周驰】

东西问·中国石窟|蒋思维:《黑神话:悟空》中何以得见石窟版《清明上河图》?

  中新社重庆8月21日电 题:《黑神话:悟空》中何以得见石窟版《清明上河图》?

  ——专访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

  中新社记者 钟旖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5万余尊石窟造像是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近期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大足石刻不少场景得以1:1呈现,令不少玩家大呼震撼。

  大足石刻为何被称作石窟版《清明上河图》?其保护发展有何亮眼成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有何鲜明特征?在当前备受关注的中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为何有它的身影?

  蒋思维:大足石刻,是自唐宋以来保存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雕刻于崖壁的石刻造像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达75处,造像5万余尊。

  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认为,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之一。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与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现象。大足石刻也是继敦煌莫高窟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造像时期主要为唐末、五代和南宋,特别是南宋造像最多,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等诸多特色。南宋之后,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和影响力的石窟造像,因此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出现了不少佛教名胜古迹、唐宋文物遗迹。大足石刻宝顶山的千手观音、西方净土变、地狱变相等石窟造像被1:1还原,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游戏与石窟寺,两者看似分离,实则在时代背景、宗教表现等方面有关联、融合之处。比如游戏中还原的“地狱变相”,在实物造像中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菩萨,下层为地狱,美与丑、善与恶的扭曲对比可恰到好处地反映游戏主人公所处的情境。可以说,大足石刻的细腻雕刻和神秘氛围,为游戏提供了相应的视觉素材和灵感。

  中新社记者:大足石刻至两宋时达到鼎盛。业界有不少专家学者称大足石刻为立体版、石窟版《清明上河图》,原因为何?

  蒋思维:在大足石刻诸多文化价值中,世俗化、生活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特色,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除了佛菩萨等题材的石刻,大足石刻中还有很多描绘当时人们世俗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造像,将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从各个侧面浓缩反映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间的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完成了中国化进程。

  宝顶山中的造像题材尤其展现了广阔的世俗生活场景。该处石刻造像中有诸多南宋社会生活场景,比如清晨起来喂鸡的养鸡女、姿态优美的吹笛女、担负双亲在外行乞的孝子、众人醉酒后的表情等。这些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可见的情景,在佛教石窟艺术殿堂中得到生动展现,令人惊奇。

  其中,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牧牛图》颇为醒目。这龛造像依山傍势,曲折起伏地刻在近30米长的岩面上,共分十二组,图文相配,十牧十牛穿于山水林泉之中,反映古人山中牧牛的场景。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牛群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宛若一曲田园牧歌。其实,结合时代背景,《牧牛图》看似在讲牧牛人和牛之间的互动变化,实则是用生活化的方式传达出佛教禅观的修正过程。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为修行者悟禅入道的过程,亦可看作每个人从初生牛犊到成长、成熟、成功的人生历程。

大足石刻《牧牛图》。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父母恩重经变相》系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典范之作。古代匠人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形象地雕刻了“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等十组画面,情节连贯,感人肺腑,如同连环画一般再现了人间生活。

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造像,将世俗人物作为雕刻的主要部分呈现在龛窟中,将百姓生活以立体生动的方式记录在崖壁上,呈现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盛景象,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大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定、富裕,亦成为后代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宋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足石刻的世俗化、生活化特色,见证了中国石窟艺术在唐宋的重要转变,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足石刻自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逐渐蜚声中外,不仅中外名人接踵而至,学者亦为之瞩目。基辛格、吴作栋、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等多国政要都曾到访大足石刻。

  基辛格留言称:“游览宝顶山石窟是我们此行最精彩的景点,能够一睹这一超凡脱群的遗迹实属难得。”吴作栋则题词写下:这个地方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游客参观大足石刻。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石窟寺的保护一直备受国际关注。大足石刻的保护发展有何亮眼成果?您如何看待此次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跨界合作?

  蒋思维:在7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大足石刻保护逐渐形成了“重视前期勘察研究及试验成果支撑,科学研究贯彻保护过程,动态设计和精细化实施”的工作模式,并将考古学、美术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融合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保护科学,同时在保护工作精细化、精准化探测和少干预实施等方面形成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一日常维护与预防性保护为主体的保护模式,逐步得以推广。

  中外交流互鉴也是大足石刻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例如,2019年至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合作开展“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项目,开启了意大利与中国西南地区在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实质性技术合作。2022年,大足石刻研究院还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围绕“峰山寺摩崖造像”的环境监测、保存状况评价相关现场调查与室内实验、风化病害机理研究、修复保护材料研究等开展合作。

  只重保护不讲利用,文物只能“孤芳自赏”。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构建传播矩阵,建设数字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形成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孪生”格局。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

  《黑神话:悟空》游戏团队在大足石刻做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并采用实景扫描技术取景、制作,把中华文化直观地呈现在全球玩家眼前,可以说是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

  我也注意到,该游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际玩家,这对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具有意义。当然,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熟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也为大足石刻的保护、传承、宣传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图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在大足石刻实地采集素材。 (兔角科技供图)

  中新社记者:日前,大足石刻全新开启了“五山联动”新游径。这是否代表着大足石刻的保护,已到了成熟且可向更多人共享成果的阶段?

  蒋思维: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的保护受到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和关注,实施了一大批保护项目,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其中,就包括新开放的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三处造像点。

  这三山是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山”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国文化演进中,儒家、佛教、道教思想走向融合的历程上,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为代表,完整反映了宋代道教神系;石门山石刻佛、道合一,十圣观音、孔雀明王等造像精美绝伦;石篆山是儒释道完美融合代表,其中的青年孔子形象更是难得一见。

  三山的开放,丰富了大足石刻旅游路径及游览内容,不仅是进一步让世人领略大足石刻独特魅力的重要补充,也是“让文物活起来”在大足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相信,“五山联动”将向世人更集中地展现大足石刻“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色,以及石窟中国化的艺术风采。(完)

  受访者简介:

蒋思维。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蒋思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文博研究馆员,现任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大足石刻保护与管理工作,近年主持完成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等10余个重要文物保护项目;负责组织实施中日合作、‌中意合作大足石刻保护2项国际合作项目,‌完成科研项目5项,‌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21年被聘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专家,同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