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构建的新型慈善体系,如何助力实现共富?

  中新网杭州9月6日电(张煜欢)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在当今社会,慈善事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慈善行动,爱心和温暖在社会间流动。无论是个人的捐助、志愿者服务,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都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近年来,浙江正着力构建新型慈善体系,搭起奔向共富的桥梁。该省推动构建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智慧化、规范化的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积极助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截至今年8月,浙江全省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2212家,慈善信托累计备案659单,资金总规模22.18亿元,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以来,浙江慈善捐赠累计开票金额更是达到286.85亿元。

2024“中华慈善日”浙江宁波宣传月活动现场。浙江省民政厅供图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后,浙江省率先出台省级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慈善作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浙江还设立了全国首个慈善领域的引导资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县(市、区)慈善事业发展。作为最早开展政府慈善奖评选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浙江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持续推动以政府名义设立慈善奖的占比,目前以政府名义表彰的慈善奖已达到74个,占73.3%。

  针对慈善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浙江依托浙江工商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培养本、硕、博公益慈善人才的慈善学院,加快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构建“1+1+n”慈善人才培育链,一个专家学者结对一个慈善人才,辐射带动一批慈善人才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项目,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情景中展开深度学习,更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地应用于社会服务,提升他们的能力,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慈善管理人才大有裨益。”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徐越倩说。

  培养公众的慈善认知,营造慈善氛围亦是关键。

  多年来,秉承义利并重、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浙江积极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慈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涌现出杭州“丁丙”、温州“善亭”等慈善文化品牌,以及宁波“鹂西走廊”慈善空间、温州瑞安“忠义慈善文化街”等,让慈善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

  除了线下地标,在互联网上,网络慈善蔚然成风。依托互联网和民营经济大省优势,浙江打造公益网络慈善,现有阿里巴巴和支付宝两大公益平台,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支付宝公益平台累计捐赠人次超46亿。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此前发布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完善慈善褒奖制度”,指出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型公益慈善组织。

  为此,浙江深入实施慈善领域“共富同行”计划,组织49个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区)和17家头部慈善组织结对山区海岛县。一年来,该省山区海岛县慈善组织增长近50%,慈善信托资金规模翻了两番。

“中华慈善日”浙江温州嘉年华活动现场。浙江省民政厅供图

  不仅如此,在市县(市、区)慈善基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浙江继续引导有条件的慈善基地向联合型、支持型平台方向发展,共培育50家示范性慈善基地。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这张慈善之网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当前浙江推动“浙里有善”与“浙有众扶”数字应用的互联互通,健全“慈善+救助”服务网络,促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项目、资源等方面有效衔接。目前,浙江全省已联动3000多家社会组织,撬动4000多家爱心企业共同参与救助帮扶,累计实施救助帮扶项目4200余个,惠及249万人次。(完)

【编辑:李岩】

安徽省立医院原党委书记胡世莲受审

  中新网合肥9月6日电(卢佳银)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6日一审公开审理了安徽省立医院原党委书记胡世莲涉嫌犯受贿罪一案。

胡世莲受审。卢佳银 摄

  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6年至2015年,胡世莲利用担任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医疗设备及药品采购等方面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1309.8053万元,其中,党的十八大后收受262.71万元。

  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胡世莲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胡世莲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庭审最后,法庭宣布休庭,本案将择期宣判。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旁听了庭审。(完)

【编辑:曹子健】

能源法草案二审: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新网北京9月10日电 (谢雁冰 梁晓辉)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10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配套电网,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进一步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其中明确,国家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热发电。

  草案二次审议稿规定,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国家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

  此外,草案二次审议稿在附则中增加规定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生物质能、氢能等概念定义。 

  据了解,能源法草案4月23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完)

【编辑:周驰】

向“氢”而行!氢能将如何走进生活?一起了解→

  今天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一种清洁能源,氢。

  为了减少碳排放,现在不少工厂都开始用氢气作为替代能源,一些氢能汽车也投入使用。我国也把发展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一个发力方向。

  就在不久前,目前我国最长的氢能走廊正式投入使用。它从北京到上海,跨越5省市,全长1200多公里。日前,总台央视记者也乘坐着氢能卡车,从北京出发,全程体验了一把氢能卡车和氢能高速。

  揭秘氢能重卡

  这一路到底有哪些发现?氢能卡车和一般的卡车有什么区别?氢能走廊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个氢能重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您看在车头和货箱之间,有一个这样的大箱子,里面装的就是氢燃料。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趁着这辆车正在补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辆氢能重卡。如果是普通燃油车的话,就是排放尾气。但是它这里其实排放的是水蒸气。我们再往前看一个更直观的,车的这个部分也有一个排水口,现在正在往下滴水。大家可以看到,我手里拿的这杯就是这辆氢能重卡发电中产生的生成物,它看起来是无色透明,非常纯净,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其实就是一杯纯净水。这样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氢能重卡是非常环保、清洁、无污染。这辆氢能重卡内部看起来可能和普通的卡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坐起来的感受还是非常不一样的。驾驶室的这个位置,其实就是发动机。因为这没有燃油发动机,所以整个车开起来并没有什么噪声,也没有油烟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422台,同比增加25.5%。

  探访氢能高速

  除了像这样的大卡车用上了氢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轿车、公交车、环卫车、物流车等,也都有氢能的了。随着车型变多,应用场景变多,那么这些车上路后,跑起来的情况怎么样呢?

  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北京大兴安固加氢站,此时这里已经排满了车。

  中国石化安固加氢站员工 王毅:主要是先给加氢车辆消除静电,再一个人体必须也得释放静电。因为咱们这是氢气,属于压缩气体,所以这个枪是沉的。氢气探测仪测氢气是否泄漏,随后咱们开一下机子启动就可以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一辆大卡车,差不多20分钟,就能加满将近60公斤的氢气。这些氢气大概是2000多元,可以跑600多公里。

  在现场记者看到,跟储油罐一样,站里也有专门储存氢气的大罐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大罐子每天可以给几十辆车加注氢气。

  一路上,记者看到了不少氢能卡车、氢能冷链物流车。在这条氢能高速上,建设有近20座加氢站。

  氢能产业链加速发展

  目前给车辆加注的氢气,大部分都是在工业生产中附带产生的氢气。那么氢能产业链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

  记者首先来到了生产氢的燕山石化,一走进供氢中心,就看到了一个满是储罐和管道的巨大装置。

  燕山石化首席专家 李军良:氢气主要来自工业副产氢,就是炼油厂生产汽油柴油副产出来的。我们生产的这个氢气要往外输送,都要经过这个长管拖车来拉到外边。相当于强压下,把两个游泳池这么大体积的氢气装在这个车里边。

  储氢的关键,在于储罐。记者在江苏的一家储氢瓶生产企业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用碳纤维缠绕制作高强度的储氢瓶。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丁镭哲:这里是我们的核心工艺之一,碳纤维缠绕。你可以看到碳丝在后面连接处,就像一个织布机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织。碳纤维主要是用来承压的。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液氢储运技术也有了新进展。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凯: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液氢储氢瓶,比常规的三型瓶、35兆帕等级的,储氢质量密度比是它的3倍,对车辆的续航里程是非常有帮助的。

  山东在国内率先开启氢能源车高速免费,记者在这里了解到,山东省组织30余家氢能产业优势企业、高校院所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4市开展技术攻关,氢能产业资源集聚发展格局日渐成效。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办主任 韩绍华:从关键的材料、关键的零部件,最终到整车装备,接近200家氢能产业链核心链上的企业,大概带动1000多家相关配套的企业。氢能的社区、园区、港口、码头,基本上全了。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中国将基本掌握氢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氢燃料电池车辆的保有量预计将达到约5万辆,同时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此外,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10万吨到20万吨/年,预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到200万吨/年。

  各地加速布局

  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发展氢能产业。我国在氢能制备、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多方面进展,氢能产业发展潜力正逐渐释放。

  在上海一家氢能重卡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是国内第一个燃料电池系统批量搭载国产质子交换膜的企业,质子交换膜是氢能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重塑能源战略市场部总监 刘一粟: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材料,所以批量使用国产质子交换膜,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氢能技术的应用。另外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我们可以避免供应链的依赖,实现国内的自主化。

  目前,批量搭载国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氢能重卡,全生命周期可以行驶百万公里以上。在四川,西南地区首个商业化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项目日前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年产氢气达1860吨。在陕西,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产线正在加紧生产今年首批订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并运营的加氢站数量达到了428座,共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58个,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预测,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朱江 张伟 张丛婧)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