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访晋:文物考古交流探寻中华文化根源

  中新网太原8月19日电 题:台学者访晋:文物考古交流探寻中华文化根源

  中新网记者 李庭耀 胡健

  “我们是炎黄子孙,通过文物考古交流,探寻自身中华文化根源。”台湾文化资产维护学会常务理事庄伯和告诉记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于两岸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情。

台湾学者走进临汾博物馆。 李庭耀 摄

  8月16日至21日,“海峡两岸文物考古交流活动”在山西举行。30余位台湾学者走进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参访夏县东下冯遗址、运城博物馆、临汾博物馆、平遥古城、山西博物院等地。

  台湾铭传大学讲座教授洪孟启表示,此行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文化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唐宋明清,代代相传,显示出其伟大之处。

  1990年,庄伯和第一次来到山西,曾前往五台山,参访佛光寺等地,如今是他第三次访晋。“山西文物之丰富、文化之深远,已不必解释。我生长于台湾,祖籍福建,庄氏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希望两岸交流能够更加积极。”庄伯和说。

  “台湾的博物馆以地方文化、历史、美术类为主,考古类的比较少。”从事博物馆专业50余年的学者陈国宁告诉记者,台湾学界与文化界对山西古建、遗址保护以及考古成果久闻其名,所以十分向往这次实地参访。

  陈国宁认为,文物考古交流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鉴古知今,这是民族精神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历史和传统能够给我们知识和借鉴”。

  30年前,陈国宁曾到过山西大同,20年前又考察山西运城、太原、五台山等地的古建,惊讶于众多古建保存之完好,“山西是文物大省,这次再来,感觉它仍是可以被继续探索的”。

  台湾古建筑研究学者李乾朗曾十余次走访山西。2018年,“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百余幅手绘作品中就有30幅是山西古建。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此行中,记者随李乾朗利用午饭时间探访运城关王庙。在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只花了十几分钟,收获也很多,看到了不太容易看到的减柱构造,其在减少用料的同时扩大室内空间视野”。

  李乾朗告诉记者,台湾有数百座关帝庙,关公信仰在台湾非常普遍,“此行来看中华文化的根”。记者了解到,每年都有台湾信众来到运城关王庙祭拜关公。

  “站在我们起源、发展的祖居之地,特别感到作为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洪孟启表示,希望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繁荣、富强携手努力,让下一代能够感到自己是骄傲的炎黄子孙。(完)

【编辑:黄钰涵】

澳门特区政府举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会

  中新社澳门8月16日电 澳门特区政府16日举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会,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主持会议,特区主要官员及办公室主任、约70个部门局级领导出席。

  据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当日消息,贺一诚在会上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部署了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举措。特区政府各级官员必须带头深入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并将对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转化为推进澳门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贺一诚强调,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涉澳决策部署,助力国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要着力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施政效能、优化民生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爱国爱澳力量等五大领域工作,推进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贺一诚指出,特区政府将团结带领澳门社会各界,持续做好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与落实工作。各级官员要把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以优异成绩和新的发展成果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会上,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保安司司长黄少泽、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分别就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了分享。(完)

【编辑:邵婉云】

王毅:澜湄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



  中新社清迈8月16日电 (记者 李映民)当地时间16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在泰国清迈举行。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泰国外交部次长艾斯丽共同会见记者。

  王毅表示,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刚刚成功举行。会议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一致认为,澜湄合作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已成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中国同湄公河五国的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实现了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共同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前列。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金港高速等战略项目持续释放黄金大通道综合效应。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比10年前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突破2000亿美元,再创新高。六国打造的澜湄甘泉行动、丰收澜湄、绿色澜湄计划等项目集群成果亮眼,造福民生。随着中泰、中老免签政策落地,六国民众往来更加方便,澜湄人民日益“亲如一家”。

  我们一致认为,澜湄合作的战略影响更加突出,对地区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澜湄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是共同利益之需,也是国际社会期待。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我们将共同弘扬五项原则精神,坚持团结协作正确方向,做彼此信赖的好邻居、好伙伴。我们要发扬驰而不息的“推土机”精神,不折不扣,扎实推进,构建更为强韧的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助力东盟缩小发展差距。我们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反对“小院高墙”,反对“脱钩断链”,反对搞排他性小圈子,以自身的稳定性、确定性为地区乃至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作出“澜湄贡献”。

  我们一致认为,澜湄合作的巨大潜力正在释放、未来前景更加光明。六国决心朝着以下四个方向重点努力:

  一是打造平安的澜湄。六国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深入推进“平安澜湄”行动,合作打击网赌电诈、毒品走私等跨境犯罪,探讨建立澜湄司法和法律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

  二是打造创新的澜湄。六国将加快建设创新走廊,完善地区科创合作机制,丰富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合作内涵。中方愿帮助湄公河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以澜湄国家云计算创新中心为基础,打造澜湄算力基础设施合作网络。

  三是打造可持续的澜湄。六国将深化铁路、公路港口、电网互通,加强产能投资合作,维护地区产供链稳定。中方将建设澜湄大气监测、气象服务、应急协作、地震分析等平台,提升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打造友好的澜湄。明年将迎来中泰建交50周年和中越、中缅建交75周年,中老、中柬关系也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化教育、媒体、智库、宗教、地方交往,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让“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王毅说,今年是澜湄合作倡议提出10周年。澜湄流域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应运而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将为本地区和世界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机遇。在共同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澜湄合作的步伐只会越迈越大、行稳致远。我们将发扬“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共同谱写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完)

【编辑:姜媛媛】


为英烈们寻根 让无名者有名

  为英烈们寻根 让无名者有名(中国道路中国梦)

  回望烽火岁月,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如今的和平安宁舍生忘死、全力以赴。那么今天,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2008年,我加入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从老兵们的口中,听到了慷慨以赴的悲壮、冲锋杀敌的英勇、埋骨无名的奉献……“烈士”二字,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他们的事迹,应该被知晓、被铭记。每到一地,我都会到当地的烈士陵园祭奠。这当中,我发现不少烈士牺牲时没能留下名字,即便有名字,一些陵墓也无人祭扫。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烈属在苦苦寻找他们的亲人。为烈士寻亲、让英雄回家,需要有人去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7年,我正式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如今,我们的志愿寻亲团队已有来自全国各地400余名志愿者,一起寻找着、忙碌着。

  帮英烈回家,靠的是“笨办法”。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许多烈士留下的线索零零散散,身份信息、埋葬地点都很难确认。去哪里查?从何处入手?在各种军史、战史、英烈书籍中找线索,与纪念馆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去相关部门查记录……我和团队成员们就这样一点点把可靠、有用的信息搜集整理出来。英烈的遗骸散落在国内外多地。这些年,志愿团队陆续走访国内25个省份、7个国家,收集整理700多座烈士墓地、几万条烈士信息,形成包括姓名、出生年月、牺牲时间、牺牲地点、部队番号等内容的数据库,累计帮助超1400位烈士成功找到家人。踏遍千山万水,一句“找到了”,让一切都变得值得。

  跨越时空的团聚、对话,不仅对于烈属家庭意义重大,对全社会而言,也是家国记忆的唤醒、民族精神的传承。2021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了“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魂叶落归根,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场接力。

  守护英烈、致敬英雄,能做的不只是“寻亲”。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项目。比如,动员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帮助修复遗像、证件等,为烈属提供代祭扫等服务。常常有烈属捧着修复后的遗像小心摩挲、泪流满面,令我们深深动容,也让我们愈加坚定,要把这件事做下去。我们相信,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不曾离去;只要有人去做,团聚就有希望。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如今,年轻志愿者不断加入进来,越来越多孩子会去祭奠烈士。我真切希望影响带动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英雄、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珍惜当下。这样,精神火炬就能一代代传下去。

  (孙嘉怿,作者为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记者窦瀚洋采访整理)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