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反复强调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任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反复强调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任帅】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电 中国海警局15日发布消息,8月14日,日本“鹤丸”号渔船非法进入中国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舰艇依法对其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并警告驱离。
中国海警局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我们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该海域的一切违法活动。中国海警舰艇将继续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完)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13日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3%,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
权威人士对中新社记者表示,7月金融总量增长基本稳定,月末增速与上月基本相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于上半年名义GDP增速(5%)约3.2个百分点,保持合理增长,反映金融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业内专家在采访时也提到,最新的金融数据折射出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钱从哪来?从最新金融数据来看,企业融资方式有新特点。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直接融资加速发展。7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约1600亿元,同比多约310亿元。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这个结果很不容易,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近年来,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向轻型化转型相适配。
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增长较多。业内专家分析称,表内票据是贷款的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下,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是一样的。
特别是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是钱投向哪?今年以来,中国央行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力度保持稳固。
业内专家表示,从信贷结构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资源也在更多地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也应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上高度依赖于信贷资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贷款“大块头”逐渐调整,反映到信贷数据上是不增长甚至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补不上传统领域贷款下降形成的“坑”,就会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三是“挤水分”效果仍在显现。业内专家称,短期而言,金融数据挤水分对总量指标仍会产生影响。今年以来,M2、M1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有所放缓,有相当程度上是受此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
同时,“挤水分”促进金融总量数据更真更实。业内专家称,过去一段时期,企业债务增长中有一部分资金存在空转,企业贷款后直接转化为存款,并没有拉动投资及作用于实体经济。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行为规范后,存款收益和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套利空间消失,部分企业资金腾挪出来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未来会更有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挤水分”还有利于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业内专家认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也有助于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更好满足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完)
中新网8月19日电 19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刘海涛在会上介绍,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1-7月份,全国各口岸入境的外国人是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签发口岸签证是84.6万证次,同比上升了182.9%。
刘海涛表示,这些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的同时,也先后推出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概括起来,总结为三个方面,叫“方便来”“多样来”“引进来”。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籍人员“方便来”。过境免签政策是自2013年1月开始实施,适用的国家、实施口岸、停留期限、活动区域这些在不断优化。今年以来,这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成为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游中国的“流量密码”,也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政策名片”。
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助力外籍游客“多样来”。相继推出了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入境广东144小时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广西桂林144小时免签、59国人员入境海南30天免签、沿海省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这样的一系列政策,近期又出台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入境海南144小时免签政策,惠及外籍游客590万多人。
创新口岸签证政策促进外商“引进来”。进一步放宽口岸签证申办条件,对急需来华从事商贸、访问等活动的外籍人员,可以向全国73个城市的100个口岸签证机关申请办理口岸签证入境。为外籍商贸投资人士提供再入境签证等多项便利服务,保障外籍商务人员想来即来、想留可留。
刘海涛表示,这些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带来的效益是多方位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外国人来华数量快速增长。最显著的作用,就是直接带火了我国入境游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开数据,来华旅游外国人日均消费是3459元,预计可以直接拉动消费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刘海涛表示,下一步,国家移民管理局将持续优化完善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扩大活动范围、增加联动区域、优化开放布局,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的便利度。
中新网兰州8月19日电 (王牧雨 闫姣)“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歌声中,18日,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参访团甘肃行活动在兰州启动。来自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族群的35位台胞将一路向西,走进甘肃张掖、敦煌等地,参访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莫高窟、哈萨克民族博物馆等地,感受甘肃丰富的地质风貌及多彩的民俗文化。
当日上午,参访团一行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已是第五次带团来甘肃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经贸协会秘书长、领队根玮晨告诉记者,来甘肃每次都有很多令他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天来甘博,发现展馆内多了很多数字化互动装置,让古老的文物就在眼前‘活’了起来。近年来,甘肃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根玮晨感叹道。
在品尝了手抓羊肉、酿皮子、西芹炒百合等兰州特色美食后,参访团一行来到黄河风情线,参观百年铁桥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在黄河边感受当地特有的河边City Walk文化。
“看到当地人在黄河边喝茶乘凉好惬意,之后希望有机会带家人再次来兰州黄河边,好好感受这种慢生活。”台胞许瑞玉说。
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郁川虎介绍说,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流和内陆地区向西开发的桥梁和纽带,同时甘肃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融合发展。
“希望通过此次为期五天的参访活动,台湾同胞们能在甘肃多走走多看看,用亲身所见所闻和感悟,向岛内同胞尤其青少年,介绍真实、立体、全面发展的祖国大陆。”郁川虎说。
曾参访过重庆、青岛等地的台胞夏丽玲,此行第一次来到甘肃,在行程开启之前,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相关信息,她表示,在中学地理课上对中国各个省份都有了解,这次来到甘肃,惊喜发现甘肃居然这么“长”。
“去敦煌看壁画、骑骆驼是我此行所期待的,更期待的是能与当地各民族同胞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精髓。”夏丽玲说。
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络部主办,甘肃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