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是什么模样?这是他们的答案!
他们说:
忠诚是“党叫去哪就去哪”
忠诚是
“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
忠诚是
“哪怕是牺牲,也绝对不会后退”
忠诚是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
……
铁血担当、枕戈待旦
执着坚定、义无反顾
忠诚是什么模样?
中国军人用行动告诉你!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
节日快乐!
海军某支队加强海上训练资源集约化保障
海军某支队加强海上训练资源集约化保障——
一舰出海 多舰强能
编者按 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指出,要深化探索新时代基础训练方式,推开专长化任教、集约化组训、模拟化训练、标准化考核,着力提高教学组训水平。集约化组训,重在“集约”,难在“统筹”。各部队在狠抓集约化组训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统课目、统对象、统资源、统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有效破解教学资源难统筹、场地设置难规范、教学进度难把握、教学质效难提升等突出问题,在训练实践中总结形成不少有益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训练表里看集约”系列稿件,敬请关注。
日前,海军某支队拉萨舰收到机关业务科室下发的一份出海训练计划表。与以往不同的是,计划表中多了一份跟训人员名单,其中包括来自兄弟舰艇的副舰长、值更官和年轻号手。
“我们在前期梳理各舰出海训练需求基础上,将有相同训练指标积累需求的官兵集中到同一舰上训练,确保资源合理配置、训练效果最大化。”该科室一名参谋告诉记者。
黄海某海域,该支队拉萨舰、沈阳舰组成舰艇编队,朝着目标海区高速航行。同时,多架战机从空军某机场起飞,向舰艇编队快速机动。
拉萨舰作战室内,面对多方向接近的空中目标,鞍山舰副舰长组织雷达战位完成对目标属性判别后,迅速命令对空作战部门进行拦截打击。
“得益于支队前期制订的海上训练资源集约化保障办法,此次训练,我们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还提高了训练质效。”走出作战室,该舰副舰长告诉记者。
拉萨舰此次出海,是该支队整合训练资源后组织的首次训练,共有兄弟舰艇的3名副舰长和3名部门军官随舰跟学跟训。几天内,拉萨舰在完成本舰官兵训练指标积累和考核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主炮对海攻击、对潜搜索攻击等多项训练内容,有效保障了跟训人员岗位合格考核和全训合格考核。
谈及新的组训方式,这名副舰长为记者讲起一段经历——
此前,因多项任务交织,时间发生冲突,鞍山舰一次出海训练多次被推迟,副舰长、部门长的训练指标积累、独操合格考核都受到影响。
这一情况引起该支队党委高度重视。他们深入调研后发现,类似情况并非个例。
“不少训练科目需协调友邻部队空中、水面、水下等兵力保障,机关需提前做好沟通对接,如果对方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保障,相关训练科目的推进计划就只能暂缓”“因属于战备值班兵力,有时会被上级紧急拉动,与原定出海训练时间产生冲突”……
个人岗位资质训练,既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基础,也关系到官兵个人成长进步,如何解决训练需求与繁重的战备任务、紧张的保障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该支队党委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此,他们以上级文件为依据,结合单位任务实际,在紧贴训练进程的前提下,制订《舰艇海上训练资源集约化保障实施办法》,并为每名官兵量身定制《个人岗位资质训练进度表》,牵引推动各类指挥人员及岗位职手形成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海上训练效益。
“各舰每月定期向机关业务科室上报下月军事训练筹划,重点提报海上训练筹划、协同保障需求、人员跟训需求。”一名参谋告诉记者,他们依据各舰上报筹划,整合训考需求、协调保障资源、统筹训练计划,最终确定承训舰艇,再由承训舰艇依据跟训人员训练需求、舰艇组训承训能力,制订出海训练计划表,精准确定海上训练和保障事宜。
为确保训练资源最大限度辐射训考需求,他们拉长承训舰艇单次海上训练时间,确保跟训官兵应训尽训、应考尽考,大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记者打开该支队《官兵个人岗位资质训练进度表》看到,所有人员的训练层级、完成率、未完成的重点科目都一目了然。“只有详细掌握官兵的训练情况,才能有效统筹训练需求。”该支队一名参谋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此次出海训练期间,拉萨舰还与沈阳舰密切配合,一同完成纵向补给训练,协同开展编队营救落水人员、导弹攻击等训练内容。
“在对空抗击科目训练中,拉萨舰创新靶标布设,增加实战背景,牵引开展实弹射击训练,促进训练实战化……”回到房间,鞍山舰副舰长对此次出海跟训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加强海上训练资源集约化保障,是解决目前保障资源紧张、训练需求饱和的一个有力举措,能够加快人员能力生成、破解组训难题。”随舰出海的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官兵随兄弟舰艇跟训,在积累训练指标、完成各项考核的同时,也学到了兄弟单位好的训练方法,最终达到“一舰出海、多舰强能”的效果。
短 评
统筹资源 集约组训
-康子湛
狠抓集约化组训,是一个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统筹谋划,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算好训练资源统筹账,通过合理调配,把有限的训练资源尽可能转化为战斗力增量。
同样的武器装备、同样的训练时间和保障条件,不同单位在训练质量上却能拉开差距,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单位对训练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不尽相同。只有把科学练兵、精细管理、集约高效落实到训练工作各环节、各领域,才能真正提高训练资源向战斗力的转化率。
基础训练具有专业多、课目细等特点。随着合成化、专业化、联合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需要各部队在日常训练中着力转变训练方式、统筹训练资源,科学制订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标准,实现组训力量集中调配、训练器材集中使用、训练场地集中轮换,充分用好用足训练资源,把每一名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训到位,扎扎实实提升部队战斗力,为打赢未来战争、制胜未来战场夯实能力基础。(解放军报)
台股大跌1807.21点 创单日最大跌点与跌幅纪录
中新社台北8月5日电(记者 张晓曦)台湾股市5日低开低走,盘中最低跌1854.59点至19783.50点,跌幅达8.57%,终场跌1807.21点,收在19830.88点,跌幅8.35%,创下单日盘中最大跌幅、跌点以及单日收盘最大跌幅、跌点。
台股当日开盘为20982.92点,盘中跌幅持续扩大,终场跌破2万点大关。台积电一度跌停,尾盘收在815元(新台币,下同),下跌88元,跌幅9.75%,创台积电单日最大跌点。
此外,多家台股权值股遭遇重挫。鸿海、广达、台达电当日跌停;联发科盘中一度跌停,终场跌幅为9.08%;大立光跌幅为7.04%。
台股八大类股均下跌,跌幅情况分别为:泥窑股跌4.47%、食品股跌3.93%、塑化股跌6.76%、纺织股跌7.08%、机电股跌9.05%、造纸股跌8.75%、营建股跌9.14%、金融股跌6.93%。
据统计,历史上台股单日盘中最大跌点、跌幅纪录出现在2021年5月12日,当时最大跌点为1417.86点、最大跌幅为8.55%;单日收盘最大跌幅出现在1990年8月7日,跌幅为6.79%,最大跌点出现在2024年8月2日,跌1004.01点。
对此,有岛内专家分析认为,中东局势严峻,市场担忧其影响全球经济景气,加上美国大选等因素,潜在影响台湾半导体制造成本;产业景气不明,使得美国和亚洲股市近日重挫,期货市场也受累。
股市大跌对台湾社会造成不小冲击,不少民众在网上相关新闻评论区留言表示,“只能说之前太乐观了”“投资有风险”等。(完)
福建集智助推两岸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三明8月6日电 (记者 雷朝良)4日,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各民主党派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的“集智助推两岸融合·聚力赋能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邀请两岸高校专家学者、乡建乡创团队共同聚焦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集智聚力。

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至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人居环境整治、古建筑活化利用,逐步拓展到乡村振兴全领域。从2021年开始,福建省级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安排2.22亿元,补助了444个项目。
近年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持续扩面深化,从规划、设计、营造美丽乡村,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一大批从事建筑、文创、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台湾青年来到福建乡村追梦、筑梦、圆梦,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完善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乡村资源,在文化传承、风貌环境等方面与台湾相近,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基础实、空间大、前景好。”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黄进发如是说。他指出,要突出先行先试、不断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径,汇聚智慧力量、共同培育闽台融合发展新动能,扩大交流交往、丰富拓展闽台融合发展新载体,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之一,民革福建省委会近年来积极发挥对台资源优势,紧扣“乡村振兴”和“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大重点任务,连续举办了“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系列活动,推动创立了“长庆严选”、“干坑1662”、“寨下有李”等乡村农业公共品牌,以及红河谷山庄婚庆产业基地、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两岸红茶观光工厂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民革福建省委会主委夏先鹏表示,将持续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闽台乡建乡创作为推动两岸融合及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两岸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以三明学院为例,该校是首批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也是福建省第一所与台湾高校联合申报合作办学“4+0”项目的高校,先后与15所台湾高校建立姐妹校关系。三明学院累计引进台湾教师66人,为全省高校最多。
福建理工大学校长韦建刚建议,为台籍师生参与乡建乡创、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条件、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和吸引更多台胞来八闽大地发展,实现“乡建带乡创、乡创促乡建、乡建乡创并举”的良性循环。
“各地方均深藏极富特色之人文风采、地景地貌、产业历史、工艺内涵,挖掘在地文化底蕴,形塑地方产业策略,透过地域、产业与优秀人才的多元结合,将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及文化内涵提升。”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管幸生以台湾地方创生案例“三莺宴”为例,建议从建置人力资源、盘点地方特色、强化跨界合作三个方面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在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过程中,福建省住建厅历经探索、试点、扩面三个阶段。数据显示,福建全省累计引入146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04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475个村庄、87%以上的县(市、区)。
福建省住建厅总经济师苏友佺说,福建省有14000多个村庄,当前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乡村资源挖掘程度低、产业培育造血能力弱、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难、乡村发展“千村一面”等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
座谈会期间,与会的部分民主党派、高校、乡镇与台湾乡建乡创团队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来自台湾“小馒头”团队的负责人曾芝颖与仙游县大济镇成功签约。于2018年首次参加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曾芝颖表示,“从未想过在台北城市长大的自己,能在福建的乡村扎根,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她相信,两岸的乡建乡创人才必能在福建这片热土发挥各自所长。
座谈会举办地三明市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打造了一批乡建乡创样板,设立三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先后引进25个台湾团队,开展95个“陪伴式”服务项目,2个县(区)、3个村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三明市市长李春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努力为全国、全省探索更多试点经验,赋能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