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台湾创业青年杨佳文:冀同两岸创业青年携手共进

  中新网南京9月1日电 (朱晓颖 张传明 周勇)“我希望与两岸创业青年多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寻求融合发展的机会。”近日,由南京市江宁区台办主办的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进驻项目路演活动在南京举行。“90后”台湾创业青年杨佳文在进行创业项目路演后表示,两岸创业青年有着共同的话题与经历,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共进。

  位于南京江宁的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于2017年成立,占地2000平方米。随着两岸青创品牌活动的开展,如今,这个小舞台正成为许多台湾青年在大陆追寻大梦想的通道。

  杨佳文出生于1996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南京工作。2024年6月,她携创业项目入驻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杨佳文表示:“这里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相当于精装房,我们可以拎包入住,解决了年轻人在创业初期的大问题。”

  杨佳文创立的企业服务公司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初创公司。“我时常需要接待来访客户。相较于共享办公室,入驻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进行创业孵化,可以增加来访客户对我们公司的信任度。”与此同时,入驻该学院的企业大多为两岸青年初创企业,“他们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也会来咨询我。”

  在杨佳文进行项目路演后,大陆青年李德浩携其网络支付创业项目进行了路演。“路演可以让学院内的两岸创业青年和创业导师,为我指导创业方向与创业节奏。我更看重这里的创业氛围,两岸创业青年可以沟通创业经历、完善创业想法、汲取创业导师的建议。这里有许多创业人同我互相帮助,携手共进。”

  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运营负责人徐锦萍表示:“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入驻孵化的两岸青年创业项目间,多有互补性。希望两岸创业青年能够携手追梦、融合发展,在各自的行业中大放光彩,圆梦青春。”(完)

【编辑:王超】

(聚焦中非合作)中国医生忆援非经历:越是艰苦的地方,故事越多

  中新社北京9月2日电 题:中国医生忆援非经历:越是艰苦的地方,故事越多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对外医疗援助要的是留技术,而不是炫技术。”2022年,时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的郭伟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身份,带领20多名队员踏上为期一年半的援非之旅。

  如今,郭伟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回忆这段援外经历,郭伟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感慨,越是艰苦的地方,故事越多。

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与当地医护人员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足球找突破:要留技术,先转观念

  跨万里之遥抵达几内亚后,郭伟第一步做的是摸清当地的医疗水平,实际情况远不如他预想的乐观。医疗队进驻的中几友好医院是几内亚三所国立医院之一,医疗条件在几内亚已是名列前茅。但与中国国内医院平均水平相比,不管是医护人数和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都有差距。他注意到,急救中简单有效的心肺复苏技术在当地却应用不多。

  “这得普及。”郭伟说。

  在朝夕相处中,他发现,在体育项目中,几内亚人尤爱足球。他由此联想到丹麦足球名将埃里克森在赛场上突然倒地昏迷那一幕。“埃里克森这个名字他们都听说过。”于是郭伟将埃里克森与“死神”擦肩的故事讲给医护人员听,还将其编成了情景剧。

  “自那以后,他们似乎被说动了。”郭伟说,从一开始只有中国医护人员操作,逐渐变成由中国医疗队带着当地人上手,最后当地人有意识地独立操作。“有一天,他们找到我说,‘郭队,我们在急诊中自己救活了一例患者’。”而今,心肺复苏技术已在院内铺开。

  聊到这个故事,郭伟表示,当时觉得很“烧脑”,现在想来很有意思。与国内相比,在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做的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大家很有成就感。

  援非医疗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

  援外期间,郭伟带领医疗队深度参与中几友好医院的临床工作,从查房、会诊、手术到建章立制,创造了多项“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带领当地医护人员做气管镜诊疗,第一次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做超声引导,第一次开展动静脉造瘘手术等。

郭伟在病房与几内亚医生一同看诊。(受访者供图)

  郭伟带领的第29批援几医疗队的故事只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一个缩影。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抵达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中国自此开启援外医疗之路,在非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援外医疗队工作格局,援外医疗从“输血式”的援助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合作,帮助受援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虽然在几内亚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但郭伟认为,援外医疗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去不断开拓完善,带动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作为医务工作者,大家都希望实现一些开拓,几内亚医护人员亦是如此。当轻松学会一项新技术时,他们都很兴奋。”郭伟说。

  他表示,随着几内亚经济水平和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地人的就医需求定会越来越大。未来应增加中非更多层面的人员往来交流,邀请更多非洲朋友来华沉浸式地感受学习中国医术。(完)

【编辑:王超】

夏立言引史论今话两岸关系: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中新社江西庐山8月30日电 (记者 刘占昆 李韵涵)“江西庐山,见证了当时全国各党各派各界人士捐弃成见、团结一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坚苦卓绝、但也是最光辉荣耀的时刻。”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30日在江西庐山出席第十九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开幕式时,引史论今畅谈两岸关系。他表示,历史事实表明,大陆和台湾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自2003年以来,赣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八届。时隔18年,由江西省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再次在江西庐山举行,夏立言与300余名台湾工商界人士登上这座人文圣山参会。

  “抗战期间,蒋经国先生在江西实施‘赣南新政’,累积宝贵的治理经验,对日后在台湾的施政,产生深远影响。”夏立言说,两岸的现代化发展,是相互借鉴的。从振兴中华、建设台湾,到两岸共荣,我们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讲中国话、写中国字、读中国书、拜中国的神祗、过中国的节庆。”在夏立言看来,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做一个道道地地的台湾人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完全可以相容的。

  “无论如何,两岸民间基层互动交流不能停、不能断。两岸越是紧张,就越要交流。”夏立言表示,两岸民间基层持续交流合作,有助于民族共同情感的延续与勃发。不管形势再怎么变化,都应该尽可能推动交流。

  夏立言认为,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情感的黏着剂,经贸合作则是两岸关系稳定的压舱石。两岸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特色、共创中华民族的经济繁荣。台湾可以而且也应该在整个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

  谈及两岸青年交流,夏立言表示,两岸的希望在民间、未来在青年。青年朋友应该把两岸交流当成自我探索、完善自我的人生旅程。两岸青年应该彼此欣赏、相互砥砺,一起成长,这样两岸关系才会不断正向发展,可长可久。

  夏立言说,中国国民党一向坚持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这个立场从来没有改变。(完)

【编辑:于晓】


澳门特首贺一诚与辽宁省委书记郝鹏会面

  中新网澳门8月30日电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29日在特区政府总部与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交流意见。

图为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右四)与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左四)一行合影。 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供图

  贺一诚欢迎郝鹏率团访澳。他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社会长期保持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澳门特区正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自身独特优势,务实推动“1+4”经济适度多元策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把澳门国际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助力国家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辽澳两地可就“1+4”中的大健康产业加强合作。

  贺一诚续指,澳门特区可以在促进辽宁与葡语系国家经贸交流和合作产生积极作用,为各方创设更多合作条件,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完)

【编辑:刘阳禾】

众多网友送上祝福!“圆圆”20岁啦

  大陆赠台大熊猫“圆圆”今天20岁啦!

  可可爱爱的特制“蛋糕”

  台北市立动物园为“圆圆”举行了庆祝活动,此次特别以“20”为主题,用冰块作为“蛋糕”基底,加上甘蔗、菠萝、奇异果、葡萄等食材,制作了美味可爱的“生日蛋糕”,庆祝20岁生日。

  

8月30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圆圆”迎来20岁生日,台北市立动物园准备了特别的“蛋糕”为其庆生。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据台媒报道,动物园发言人曹先绍说,保育人员绞尽脑汁,根据“圆圆”所需营养和喜好,特别设计了此款健康“蛋糕”,希望“圆圆”在民众的祝福声和保育员的陪伴下迈向“熊生”里程碑。

  当天上午,工作人员将庆生现场布置完毕后,“圆圆”来到“蛋糕”前,一会儿品尝苹果,一会儿又啃起甘蔗。其间,它还慢悠悠地走到女儿“圆宝”的“卧室”门口,好像要叫女儿一起来品尝“蛋糕”。

  不少粉丝前来和“圆圆”共同庆生。为获得理想的拍摄角度,上午七点多,动物园还未开园时,台北市民高士正等“圆圆”的粉丝已在外守候。头戴两个熊猫玩偶的高士正告诉记者,“圆圆”来台后,他每年都来参加它的生日会,今年还制作了“圆圆”名牌前来庆生。

  

8月30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圆圆”迎来20岁生日,台北市立动物园为其举办生日会。图为粉丝拍摄“圆圆”吃“蛋糕”。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有台媒开启了现场直播,让无法赶来动物园的民众为“圆圆”“云端”庆生。园方还特别制作了回顾影片,详细介绍“圆圆”在四川卧龙出生后,随另一只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来台生活成长的历程,其中,“团团”“圆圆”共同在园中嬉戏玩耍、养育“圆仔”“圆宝”的画面格外温暖感人。

  迈向老龄 需更关注健康和活动力

  2008年12月,“团团”和“圆圆”来到台湾,次年农历大年初一首次与民众见面,2013年7月6日生下大女儿“圆仔”,2020年6月28日生下小女儿“圆宝”。2022年11月19日,“团团”因病离世。

  “圆圆”来到台北时年仅4岁,转眼间已迎来20岁生日。据台媒报道,超人气的“圆圆”因讨喜的气质和可爱的模样受到大家喜爱,这些年称职地担起“保育大使”身份,让许多民众更愿意参与各式教育推广活动,并延伸到关注其他同为濒危的物种。

  为感谢民众对“圆圆”的支持及提升公众对大熊猫保育的关注,动物园特别策划这次生日庆祝活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保育现状,以及如何为保护珍稀动物出一份力。

  曹先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团团”“圆圆”来台后,推动了台北市立动物园的专业发展。园方为照顾好大熊猫,从照养环境、食材、医疗等方面不断精进。

  如今因“圆圆”已迈向老龄,保育员需更加关注它的健康情形和活动力。曹先绍表示,大熊猫20岁相当于人类进入耳顺之年。“圆圆”目前牙齿不太好,保育员会帮它检查牙缝有无残渣或帮它刷牙。平时还通过测量血压等检查有无心血管疾病,这些无需麻醉,而是通过训练就可以快速做到。

  大量网友当天为“圆圆”送上生日祝福,并表达感谢和美好祝愿:“‘圆圆’,谢谢你来到台湾,为我们带来‘圆仔’及‘圆宝’那么可爱的孩子们,也怀念已离开我们的‘团团’,祝它在‘胖达星球’永远快乐”“谢谢‘圆圆’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祝‘圆圆’生日快乐,熊生顺遂,健康喜乐”。

  

8月30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圆圆”迎来20岁生日,台北市立动物园为其举办生日会。图为粉丝为“圆圆”送上祝福。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