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起目前全球最完整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中新社青岛9月5日电 (胡耀杰 张孝鹏)“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5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大学等共同构建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The Global Ocean Microbiome Catalogue(GOMC),并从中发现大量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

  据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广益介绍,GOMC是已公开海洋基因组数据库Tara Ocean的3倍、蛋白序列库的60倍。目前,GOMC已存储于中国的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对具有应用潜力基因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

  据介绍,GOMC的构建过程中,科研人员对目前已公开的近240Tb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重分析。GOMC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其中有2万余个微生物是潜在新发现物种,近1万个微生物是在独特生境中首次发现。

  GOMC的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挖掘出1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Cas9编辑系统(Om1Cas9),将助力中国在基因编辑工具使用上具有更多独立性和选择;发现10个具有显著抗菌活性及广谱抗菌效果的新型抗菌肽,该成果的应用或将为抗生素耐药性难题提供新解决方案;发掘3个深海来源的高活性新型嗜盐PET塑料降解酶,或将助力实现PET塑料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

  据悉,GOMC是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所属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主要内容为海洋生物的基因样本采集、高深度基因组测序等。(完)

【编辑:付子豪】

第六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在拉萨开幕

  中新网拉萨9月5日电 (记者 贡桑拉姆)第六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5日在西藏大学开幕,旨在加强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届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业务办公室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与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基地)承办。来自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以及北京、上海、内蒙古、辽宁等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拉萨,就藏文古籍的保护与传承、藏文古籍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图为第六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专家主旨发言。贡桑拉姆 摄

  “藏文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整理藏文古籍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扎洛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陆续开展并完成了一系列标志性的藏文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和出版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

  扎洛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勘出版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正在实施的《中华大典·藏文卷》项目,计划将出版上千卷珍贵藏文古籍,目前已出版两百多卷。

  “保护、传承、研究、利用好藏文文献古籍,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命题。”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志国在此间表示,西藏大学成立藏文古籍研究所、古籍修复中心、《中华大典·藏文卷》西藏工作站,藏文典藏室、抢救整理室、研究工作室、古籍修复室等,开展古籍文献修复工作,并开设研究生阶段修复课程。

图为第六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开幕式专家学者及旁听学生。贡桑拉姆 摄

  胡志国说,西藏大学在实践中研究出一套系统的藏文古籍修复技艺,在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基础上创新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培养藏文古籍修复人才,古籍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图为专家作主旨发言。贡桑拉姆 摄

  据悉,全国藏文古籍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自2017年创立以来,已先后在青海、辽宁、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成功举办5届,为专家学者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届论坛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高度关注藏文古籍文献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这一主题;二是积极探讨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这一当前古籍工作的重点领域;三是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体现出新时代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守正创新的特点。(完)

【编辑:付子豪】

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医企合作为台企提供更全面医疗保障

  中新网漳州9月5日电 (林甄玉)“两岸共融促发展 医企携手向未来”福建漳州市第五医院与台资企业共建合作签约仪式4日下午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行,近40家台资企业代表到场参加活动。

  签约仪式上,签约各方分享了对未来合作交流的期望与愿景,纷纷表示此次医院与台企的集中签约,正是深化两岸医疗健康领域合作的生动实践。

图为福建漳州市第五医院与台资企业共建合作签约仪式现场。邹惠平摄

  台胞郭鸣丰是东海冷冻的签约代表,他表示,以前要自己去跑流程,甚至跑好几个单位,如今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非常便利台胞。

  台胞周柏谚同样对医企联合新模式表示十分认可。“除更加便利外,对于台企员工来说,可将事故的伤害减到最低,同时也有提供健康指导,非常好。”周柏谚说。

  漳州市第五医院书记姚辉煌介绍,此次合作内容主要有四大亮点:一是为台企员工提供急诊急救的绿色通道,确保“先救治后付费”;二是方便需要住院的台企患病员工,保证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三是优化台企员工入职体检、健康体检业务,并逐年逐步建立企业员工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四是推进健康大讲堂进企业,将防未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签约仪式结束后合影留念。邹惠平摄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大陆台企发展密集的区域之一。今年4月,漳州台商投资区台胞诊疗服务区及台胞健保服务站揭牌启动仪式也在第五医院举行,这是漳州成立的首个公立医院台胞诊疗专区及首个县级公立医院台胞健保服务站。

  此次漳州市第五医院与台资企业共建合作,为台资企业提供了更全面、高效的健康医疗保障服务,是漳州台商投资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战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创建“全域融合样板区”的又一有力探索。

  漳州台商投资区卫健与疾控中心副主任陈明良表示,将以此次共建合作为契机,优化健康服务模式,主动上门服务台资企业,为台胞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台胞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完)

【编辑:付子豪】

2024第十五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开幕

  中新社东莞9月5日电 (记者 许青青)2024第十五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下称“东莞台博会”)5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幕,台湾地区22个县市展商组成台湾伴手礼专区,2000多项台湾特色伴手礼产品亮相。

  据介绍,本届台博会展期为9月5日至8日,面积达3.6万平方米,超600家企业参展,展位超2000个,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等采购商超3000家。设有人工智能与半导体馆等特色展馆,重点呈现AI、半导体、智能制造、3C电子等领域的台企名品。台湾地区22个县市展商还组成台湾伴手礼专区,带来台湾特色美食、品牌特产、伴手礼、文创礼品、生活用品等2000多项。

  台湾重点工商团体也来到台博会参观采购,包括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电电公会、台湾商业总会等,推动岛内台资企业总部投资东莞。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表示,本次台博会专门设立人工智能半导体馆,集聚一大批龙头展商,集中展示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新发展、新气象,将有力促进两岸产业资源深度对接,助力台企抢抓“人工智能+”等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

  他表示,本届台博会还将配套举办买家之夜等30余场链接全球、开拓内销的交流会,更好满足广大台企共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

  展会期间,台湾民俗文化节目如“电音三太子”、手工文创雕刻、台湾管乐器表演等将轮番上演。

  据悉,东莞台博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前14届累计吸引近360万人次参观采购,达成意向成交金额372.5亿元人民币,成为两岸友好来往、台企拓市升级的“金字招牌”。(完)

【编辑:付子豪】

在川台胞聚焦农业合作新动能

  中新社绵阳9月5日电 (王利文)以“两岸同心谋发展 川台携手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川台两地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活动5日在四川绵阳开幕。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台青、四川省内外涉农台资企业负责人、“三农”领域有关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会,旨在凝聚川台两地智慧力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携手促进川台两地人文交流和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9月5日,四川绵阳,第三届川台两地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活动。(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图)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主委何延政表示,四川将持续大力推进实施川台农业合作“星晖计划”,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强化“31条措施”“26条措施”和“川台70条”相关惠台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和服务保障,优化政务服务,落实对接机制。

  “如今,越来越多台胞选择在四川落地生根,共享发展新机遇,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来川发展多年,台商徐健哲观察到,随着“川台70条”等惠台政策实施,川台两地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他所经营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日产食用菌约60吨,年产值达1.2亿元人民币。

  “把台湾丰富的乡村打造经验与大陆广阔的乡村发展前景整合,是‘1+1>2’的事,在大陆投资兴业大有可为。”自2021年起,台丽(四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詹介元扎根成都战旗村,整合两岸专家资源,打造学研产销为一体的“海峡两岸农旅融合产业样板”。该项目已成为四川省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近年多次来川参访经历,让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秘书长李弘昆对四川乡村振兴建设的巨大变化印象深刻。他鼓励更多台企台青抓住历史机遇深入大陆乡村,探索美丽河山中蕴藏的无限可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