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和绿色经济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关情况。会上,商务部亚洲司司长王立平介绍,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数字和绿色经济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中方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推动绿色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首次纳入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专章,充分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重视数字和绿色发展,不断扩展相关合作的积极意愿。我们将利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经贸联委会,以及投资合作、贸易畅通、电子商务工作组等机制,加强政策对接,鼓励行业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绿色能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协同发展,为新兴领域合作提供机制保障。(谢龙飞)

责任编辑:【孙静波】

商务部:中方将支持同东盟国家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关情况。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飞介绍,近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双方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相互投资蓬勃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不断深化。中方将支持同东盟国家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积极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特色产品,共同促进贸易畅通,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逐步做大贸易蛋糕,培育贸易新增长点。中方将继续同东盟各国对接发展战略,拓展数字转型、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稳步推进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区以及经济合作区建设,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谢龙飞)

责任编辑:【孙静波】

商务部: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关情况。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飞介绍,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7.5%,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9117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4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均突破1千亿美元。今年1-7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5520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5.8%。截至2024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400亿美元。其中,今年1-7月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东盟对华直接投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中国企业在东盟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170.6亿美元,同比增长7.6%。(谢龙飞)

责任编辑:【孙静波】

两岸文博专家学者话“联展”拓多领域合作

  中新社兰州9月8日电 (记者 丁思)来自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等台湾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8日走进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两岸文博专家围绕联合展览、文物保护、研学交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文物数字化和文创开发等多领域进行探讨交流,谋求合作新路径。

9月8日,甘肃兰州,“情系丝路 相约陇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图为台湾文博领域专家参观甘肃简牍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此次活动是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情系丝路 相约陇原——两岸文化联谊行”。9月1日至9日,台湾文博领域专家学者一行沿着古丝绸之路,走访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文化古迹,与当地文博机构人员进行互动,找寻未来双方合作的方式。

  台湾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陈春霖8日向媒体介绍说,台陇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相关的展览已多次在台湾展出,舞剧《丝路花雨》赴台演出受到民众喜爱,多种非遗类展览赴台交流。

  陈春霖说,大陆文博机构赴台的展览、交流和演出多在台湾台北、台中、高雄等地举行,建议拓展至台湾其他城市,让两岸文化交流走向新天地;建议两岸文化交流从单项走向系列,形成品牌化,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9月8日,甘肃兰州,“情系丝路 相约陇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图为台湾文博领域专家参观甘肃简牍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8年后再次来到甘肃,对当地文物数字化保护、人数众多的参访者印象深刻。”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馆长刘梅琴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两岸文博机构要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中积累经验,走入年轻人的视角,跨界合作将是彼此都需要考虑的。

  9月底,“象外——台湾现当代陶艺展”将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将展出台湾陶艺家创作的陶艺佳作,以及该馆馆藏彩陶、西夏瓷器等,充分展示中国陶艺发展历程。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说,除展览、科研项目、人才交流等传统形式以外,该馆还将推出如社教活动、文创交流等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互动性强的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未来,两岸文博机构可以在“居延汉简整理出版与数字化项目”进行合作,并针对青少年设计文化研学路线,穿着汉服写汉简,让两岸青少年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完)

【编辑:田博群】

台首艘“自造潜艇”出海?还有70多项未通过测试……

  台湾当局已花费约500亿元新台币打造的首艘“自造潜艇”(名为“海鲲号”),出海日期将延宕。据台湾媒体近日报道,“海鲲号”目前正在泊港测试中,但70多个项目未通过测试,需进行补测。原预估今年10月进行的出海测试,要延后至明年。

“海鲲号”。图片来源:中时新闻网

  “马上”始终没有发生

  台当局“自造潜艇”相关计划始于2016年,2019年5月定下合约工期,2020年11月举行“开工典礼”。时任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在“开工典礼”上宣称,“自造潜艇”的动工“展现落实防务自主决心”。

  2023年9月,“海鲲号”于高雄举行命名暨下水典礼,蔡英文主持。据台媒报道,会场保密措施严密,禁止专业军事记者前往采访,有消息指当时“海鲲号”的电池和桅杆尚未装配完成。蔡英文被批评好大喜功,“把潜舰(艇)视为个人历史定位的重要标的”。

  2024年2月“海鲲号”进行“浮船测试作业”时,有报道指,当时“海鲲号”仍有诸多装备未安装,几乎是空船状态,吃水也不深,露出大半个船身。报道称,“海鲲号”到台船公司干坞坐墩后,将装设电瓶、潜望镜等设备,以及进行动力等测试,一切符合标准后,才能出海。

  当时岛内就有不少“专家”称,“测试即将完成,马上就可以进行出海测试”。这一“马上”,直到现在都没发生,反而在9月传出尚有70余个项目未通过测试的消息,出海测试恐将拖至明年。

“海鲲号”。图片来源:中时新闻网

  “自造潜艇”有无能力及必要

  台当局“自造潜艇”议题,争论已久。有媒体分析,台湾是不是有能力“自造”是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自造”是另一个问题。

  实际上,台湾打造潜艇的能力一直受到质疑。据媒体报道,在台湾“自造潜艇”相关计划中,零组件分三大类,台湾无法研制与生产的装备武器,如声纳、鱼雷(管)等战斗系统,被归纳在“红区”;同样不易取得,但是台湾未来有可能自制的零件属于“黄区”;“绿区”则是台湾能够自行生产的零组件。“红区”几乎都是关键系统。

  另外,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早前曾撰文指出,台当局“自造潜艇”最大的挑战是经费,若要自造8艘潜艇,光是前4艘就要花费军费达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长期操作维护成本等。文章称,许多利益团体支持“自造潜艇”,想让当地造船产业获利,但其对经济利益的估计显然过于乐观。

  台湾民众对“自造潜艇”也颇有怨言,有网友表示,“这哪里是‘海鲲’?明明是民进党的‘钱柜’!”“这潜舰(艇)会不会最后也封存三十年,永远不下水,或是没人知道有没有下过水,因为被当成绝对机密封存了。”

  大陆方面对此也有明确表态。早在2017年,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就表示,通过发展一些进攻性武器为自己的错误政治路线保驾护航,只能升高两岸紧张、对抗,对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没有任何益处。

  在去年9月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吴谦指出,台湾“自造潜艇”不过是螳臂当车,所谓的“阻止解放军进入太平洋”是痴人说梦。

  今年3月,有台媒报道,赖清德参观台“自造潜艇”,提出加速潜艇生产。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对此表示,浪费台湾民众的血汗钱搞这些没用的东西,不会让台湾更安全,只会让台湾同胞越来越不安。民进党当局搞分裂对抗没有出路,妄想“以武谋独”更是不自量力。

  如台湾《中国时报》刊文指出,只有争取两岸和平发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民进党当局应三思。

  作者 游今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湃】